•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小麦育种研究助力应对世界粮食危机

    7月22-26日,第一届国际小麦大会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办。来自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世界各知名研究机构的900余名科学家共聚一堂,交流品种改良、育种新技术、遗传多样性等小麦研究新进展。

    当前,世界农业种植已占用了全球约40%的土地面积,并产生人类约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全球72亿人口中,仍有8.2亿人口生活在饥饿边缘。“与此同时,预计未来全球人口将在2050年增长至98亿,粮食需求将增加56%。”普林斯顿大学和

    世界资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Timoty D. Searchinger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

    如何在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引发气候灾难的情况下满足新增粮食需求、养活新增的数十亿人口?Searchinge认为在改变饮食习惯、减少粮食浪费的同时,必须在全球农业生产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对生产技术迅速进行改进,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快速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满足了人类20%的卡路里和蛋白质需求,是全球89个国家25亿人口的重要主粮。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与消费国。小麦是中国除水稻、玉米之外的第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高达2400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3亿吨。

    “小麦在养活更多人口的同时,需要减少土地使用,从而实现可持续耕种。未来三十年,预计对小麦的需求将增加60%,而气候变化给小麦产量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影响,我们必须解决这一复杂难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主任Martin Kropff强调。

    科学家们正携手通过全球合作、种质交换及创新方法等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小麦的温度回应机制,通过综合使用遥感、基因图谱、生物信息等技术使小麦更耐高温、更抗旱。”Kropff介绍道。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正通过多种方法来应对上述诸多挑战。除了与实际应用直接相关的新品种、新性状研究之外,也有科研团队专注于小麦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绘制,从而为解析小麦基因组进化和驯化提供高质量的基因组信息,加速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

    不过,Searchinger认为,除了通过育种改良提供合适的种子外,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处还在于机械化与适当监管两个因素。其中,适当监管尤其重要。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要实现实际应用,需要政府选择正确的监管路径”。

    “粮食安全涉及育种科学家、农民、政府决策者、经济学家、专业传播人士等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Searchinger说,“要实现零饥饿,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人一起努力。”

    来自中国农科院、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的50余名代表参会。中国目前在小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抗病虫害、抗旱、营养等方面,除了本土自主创新外,国际合作对于相关研究的突破也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种植国家,在小麦研究方面投入很大、成绩突出,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期待未来我们能与中国推进实质性合作。”Martin Kropff评论道。

    据悉,国际小麦大会由国际小麦遗传大会和国际小麦会议两个历史悠久的会议合并而来,目的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交流。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将于2021年在北京举行。

    (新媒体责编:wx)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