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制造之王富士康不简单

    企业和人一样,都是社会当中的个体,企业存在的价值,除了创造经济效益,也要创造社会价值。一家雇员超过百万,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的大型企业,在世界各地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

    企业和人一样,都是社会当中的个体,企业存在的价值,除了创造经济效益,也要创造社会价值。一家雇员超过百万,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的大型企业,在世界各地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业界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这家了不起的企业就是富士康。近期富士康发布的2018CSR报告, 更是用各种详实的数据,印证了一点: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会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从而生成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家,富士康自2008年起,便每年发布相关CSR报告,正如创办人郭台铭所说:“绿色制造不仅是我们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DNA”。以2018年为例,富士康中国大陆各厂区总用水量达10062.5万吨,相比2017年减少8%,在污水的回收利用方面,已经占到了集团总用水量的3.75%。在重要厂区确保废弃物转换率的100%,在中国大陆厂区共产生的78522吨危险废弃物,处理率达到了99.86%。

    对富士康来说,环境保护、生态维护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在清洁能源的使用方面,2018年,富士康通过光伏电站装机量的增加和购买清洁能源等手段,实现清洁能源占比达5.71%,而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富士康方面还曾多次公开表示,将在2020年实现,较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4%。

    除此之外,富士康还发挥自身强大的上下游整合联动能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截至2018年底,富士康上下游的厂商已有70%完成ISO14064碳盘查任务,富士康主动对厂商进行现场稽核累计达到548次,推动150家供应商进行节能减碳工作,共完成了3836家供应商的相关调查。种种数据都表明,富士康正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其实富士康在环保领域的发力,绝不是近几年的事。早在2013年7月,富士康便在贵州贵安新区投资建设第四代产业基地,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做出示范。这一项目也带来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生物降解塑胶,废气三个月后可完全降解;在贵州的生态保护数据中心已获得中国第一座LED的白金级认证等。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富士康集团在绿色发展指导原则下的齐心协力。

    关爱员工,从点滴小事做起

    富士康除了在绿色经济中做出“大厂风范”,在员工关怀上也丝毫不马虎。就拿闻名业界的工业互联网学院来说,截至2018年,已经合计招生6210人,其中毕业人数达到3950人。富士康还与62所知名大学合作,开展了员工协助计划,培训的人数高达2751万人次。可见富士康正在通过稳健投资,积极帮助产业工人进行转型升级,鼓励基层员工提升知识技能。

    在安全生产上,富士康更是一个不放过,立志给员工营造充满“幸福感”的工作环境。目前富士康在工作环境和工业安全性方面,已经得到了多项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在排查生产隐患方面,仅仅在2018年,富士康排查隐患整改率达到99.80%,获得了1030万无灾害工时记录的证明,极大的提升了员工工作安全性。

    用慈善回馈社会,以诺言践行责任

    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精神,富士康长期以来积极投身此函事业,积极回馈社会:2018年,富士康在社会公益领域的投入约7000万人民币,主要包括帮助弱势群体就学就业,以及特困家庭的生活支持补助;扶助年轻人进修、推广艺术文化教育、发展农业教育技术,更在慈善捐赠和回馈社区邻里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透过“微笑工程”向深圳市红十字会捐赠1600余万元人民币,通过赠送物质和奖学金、认养残疾福利院、举办慈善助学活动等,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公司,富士康一直背负着巨大的争议和关注,但是如社会责任报告中所言,富士康从来没有忘记肩上背负的社会责任,也始终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和改进,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数据,也证明了富士康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不断进步。未来,富士康还将继续主动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与社会各界携手,共筑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