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夯实“底盘”,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再次将实体经济提升到中国经济发展基础地位的战略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事实和经验表明,中国经济腾飞的根本,就在于始终坚守了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发展理念,全面坚持了以促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动态转型升级的主导战略。可以说,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底盘”,“底盘”越牢,我国经济就越能行稳致远。

    在发展壮大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总体战略指引下,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至此,我国打破了美国从1895年到2009年在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宝座”上稳坐114年的格局。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了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尚未完全构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关系尚未有效形成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以及机制体制障碍,迫切需要全新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改革重点,加以缓解、破解和化解,从而充分释放我国实体经济的巨大增长潜力。

    首先,当前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瞄准提升供给体系质量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问题,全力依靠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改革主线来集中发力和破局。现阶段,我国经济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已经逐步由有效需求不足,转化为局部有效需求和整体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尤其表现在供给体系质量在整体上滞后于需求升级换代所催生的对高质量产品消费需求方面。这样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我国经济必须从根本上实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中,“质量变革”的重心是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高质量增长的特定阶段;“效率变革”的核心是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的特定发展模式;“动力变革”的关键是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由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旧动能支撑动力加快转换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新动能支撑动力。

    其次,当前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实施途径,就是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客观来看,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融合不足、既有金融体系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不相适应、中高端人才与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构建不相匹配等突出问题和矛盾。因此,打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既是提高我国制造业乃至总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手段,也是通过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保障。

    最后,当前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具体举措,就是要全力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而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特定领域培育和形成中国独特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经济独有的一个巨大竞争优势,就是拥有“超级规模市场®超级商业模式创新机会®新动能新增长点”的内生经济增长机制。这种增长机制未必依靠强大的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而主要依靠发展中大国迈向中高端消费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机会和市场优势,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所激发出的特定创新机会和空间,进而创造出独特的内生型经济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在日益复杂险峻的经济竞争格局和逆全球化态势初现的情形下,这种增长机制能保证我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本能力和优势。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