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

    三十年砥砺深耕 一汽奥迪树合作成典范

    确认过眼神 一汽与奥迪:“你就是对的人”

    几经交涉,最终“确认过眼神,你就是对的人”,一汽与德国大众达成合作。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正式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档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此后30年,双方不断深入合作,砥砺耕耘,创造了行业内数个第一,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工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30年携手共进 谱写行业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一汽奥迪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高档车品牌,树立了中国用户对于高档车产品的认知。八十年代,高档轿车在中国百姓生活中几乎还是空白,第一台国产奥迪100流线型的车身设计,稳重大气的外观,精致细腻的内饰工艺,定义了“高端”轿车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高级轿车的现代化生产,就是从奥迪100开始的。奥迪100的成功,实现了一汽生产高档轿车硬件实力和生产经验从无到有的飞跃。

    奥迪看到了中国高档车市场的发展潜力,1995年12月18日,一汽、大众及奥迪三方共同修改并且签署了合资合同,奥迪系列产品作为合同产品正式纳入一汽-大众公司生产。合作之初一汽奥迪就以满足中国用户需求为核心,双方 “联合开发”奥迪A6(C5),首创轿车加长版先河就是其尊重中国消费者市场的佐证。奥迪A6(C5)在原型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加长因素和相关数据的融入,从头到尾很多部件专为中国加长版车型设计,以确保加长后的整车在性能、安全、美学等诸多细节的完美特征。中国版奥迪A6(C5)比全球版轴距加长了90毫米,到2005年被新C6取代的6年时间里,销售二十多万辆,获得了极大的市场成功。奥迪A6(C5)首创的加长版,也因此成了中国轿车市场同级别的标杆,引领了后来的加长之风。

    砥砺耕耘 “全价值链本土化”彰显绝对优势

    如果说产品、销量、利润和品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准,对于第一个闯入中国市场的高档汽车品牌一汽奥迪来说,可能还远远不够。合作之初一汽就认识到,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土资源来生产和经营奥迪,才能在全价值链上提升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从合作初期的求同存异,经历磨合过程中文化思维的碰撞交融,到彻底扎根本土市场,一汽奥迪建立了与中国社会和消费者之间高度认同的价值观,成为双方携手创造中国高端车市场繁荣发展的保证。

    如今,一汽奥迪“全价值链本土化”全面开花。在研发领域,奥迪亚洲研发中心的成立,成为 “本土化”进一步在中国深入发展的标志。在生产领域,长春和佛山两大高档车生产基地的南北呼应意味着一汽-大众奥迪具备了生产体系的复制与再造能力。采购体系,一汽-大众奥迪大部分国产车型的国产化率均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并带领大量本土供应商进入奥迪全球采购体系,参与全球零部件的竞争。在营销领域,一汽奥迪打造了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多元化的服务终端。人才培养更是一汽奥迪本土化进程不可忽视的重要标志,30年来的中德合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培养了大量顶尖人才。

    从合作之初,一汽奥迪就注重技术研发和积累的本土化发展,这是其永久占领细分市场领导地位的关键保障。一汽奥迪在奥迪200车型上便开始了根据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本土的适应性开发。奥迪A6(C5)实现了整车全球同步研发、引入,从整车到零部件全部符合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到2003年基于B6平台奥迪A4的到来,使国产汽车的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开启了奥迪高档车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大幕。

    2012年,新一代奥迪A6L(C7)下线,注重的不再是“二次开发”、“同步开发”,而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将满足中国消费者市场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打造出十余项中国市场的专属装备,新A6L被誉为“中国的奥迪”,为中国高档C级车市场树立了全新标准。本土化已经成为奥迪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强有力保证,一汽奥迪的生产本土化目标,使其制造工厂的技术装备水平、现场管理水平与劳动生产率达到了世界级标准。

    不忘初心 持续打造高端车合作样本典范

    一汽与奥迪携手共进30年载,不仅在经济、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产业链机制、营销理念、供应商体系、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理所当然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合资合作的典范。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