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露控股集团与兴宾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存在产销对接不到位、抗风险能力低、附加值不高等诸多痛点的传统农业如何谋出路?遭遇“点名批评”的社区生鲜团购如何实现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关键在何处?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海露控股集团有着超脱于其他农业企业的深刻理解,对待看似无关的问题,也能给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整合上下游多方资源,打造和优化全产业链的建设,对链条上不同环节的企业进行孵化和服务,构建一个健康多元的农业生态链系统。
12月24日,海露控股集团(广东海露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海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兴宾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为基础,拓展二三产领域的合作,打造连通生产加工、渠道铺设、品牌服务等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互惠互利和战略共赢。兴宾区委书记周灵、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邱耀兵、来宾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健、区委常委、副区长冉纪贵以及市、区相关单位负责同志,海露集团副总经理钟遂海、海露(广东)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敏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兴宾区委常委、副区长冉纪贵(左)与海露控股集团副总经理钟遂海(右)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连通链条,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布局
农产品销售是双方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兴宾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当地在农产品生产端下足了功夫,建立起良好的产业基础,但“叫好不叫卖”的问题掣肘着当地农业的发展。事实上,不仅仅是兴宾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不到位是很多地方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通病和瓶颈,他们亟需畅通的渠道和广阔的市场。
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打通从供给端到销售端的通道,关键在流通端,这需要专业的运作主体和运作体系。作为一个农产品流通型企业,海露集团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做到了无缝对接生产与市场,大宗农产品流通贸易达到“百亿”规模。签约仪式上,兴宾区委书记对海露集团在业务发展、消费扶贫上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有了海露集团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搭建的桥梁,也将为我们很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实现助农增收,改善民生。”
优化链条,为社区生鲜团购的健康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在海露集团的运作之下,这也将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特别是为当前因低价补贴、垄断市场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社团生鲜团购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当前海露集团加快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更加成熟更具竞争力的涉农全产业链闭环体系。此次与兴宾区人民政府的合作,拓展了现有产业链上生产端的“朋友圈”,再加上企业自身多年来在链条上整合的资源,将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缩小农产品的“剪刀差”,实现上下游企业协同化发展。
对生产端来说,大量订单形成采购规模,倒逼上游改变小散乱的经营局面,实现规模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生产。健康的涉农产业链,也将积极反哺下游销售端,以社区生鲜团购环节为例,链条上各类资源的加码赋能,使其能够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以产品品质优良、品种丰富、价格合理、特色鲜明、服务高效等优势赢得终端消费市场,推动建立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使社区生鲜团购乃至整个农业流通体系良性发展。
集团副总经理钟遂海认为,“在社区生鲜团购领域,我们应该允许里面既有深海巨鲸,也有小鱼小虾,大家分工不同、互相补位,形成一个和谐多元的事物状态,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段时间企业入局终端零售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服务,产业链供应链赋能社区生鲜团购业务经营发展已然初见成效。
(签约仪式前,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事宜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延伸链条,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今年7月,由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从脱贫攻坚期间发展第一产业,夯实农业基础,到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乡村工作的重心之一是发展二三产,延伸产业链条,预示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开启。
区委书记周灵表示,兴宾区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型升级的想法已经被提上当地“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希望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海露模式”的全方位赋能,能够早日实现发展目标。农业强,关键就在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9年以来,在“海露在中国”产业重构升级计划的推进下,海露集团发挥专业优势,在全国多地打造“一县一业”,积累了丰富的涉农产业结构升级经验。
进入“十四五”,除了做好农产品销售的基本服务以外,海露集团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切入点,通过给予大订单、协助升级加工技术、完善设施设备、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方式扶持和孵化带动能力强的当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兴宾区涉农产业升级的抓手,推动双方合作进入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领域,共同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增值,培育区域性品牌,提升整体效益,让农业更高效、更有价值,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同心同力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