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观察

    国内首个《全谷物食品认证实施规则》备案发布

    2021年7月1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认证规则名称栏输入“全谷物食品”5个字,点击查询后显示:全球绿色联盟(北京)食品安全认证中心是国内首家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完成《全谷物食品认证实施规则》和《全谷物食品认证标志》备案的认证机构。全球绿色联盟(北京)食品安全认证中心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也是国内领先的专注于食品领域创新型认证的专业机构。对外简称“GGU”或“GGU认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认证认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结果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消费者都认为全谷物有益健康,其中消费者认可度最高的包括改善便秘、有助于减肥、降低糖尿病风险及降低心脏疾病风险等。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谭斌首席研究员认为,目前,我国人群肥胖率及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要逐步倡导消费者食用全谷物食品,让全谷物的消费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消费者的健康水平。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知道如何选择全谷物。约73%的消费者只是通过食品包装上是否有“全谷物”“全麦”“膳食纤维”等文字或图标,来判断是否是全谷物食品,很容易受到误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老百姓对全谷物的健康益处非常期待,但到底什么是全谷物、如何选择全谷物是他们的一大顾虑,所以更加明确的标签标识是目前需要重点考虑的。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锐博士明确表示,通过全谷物食品认证和全谷物认证标志的正面标识,可以帮助消费者认知产品中的全谷物比例,根据自身健康和消费需求,科学选购全谷物食品,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全谷物行业健康发展,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什么是全谷物?什么样的食品才是真正的全谷物食品?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的,由于一直没有统一的全谷物食品标准,导致目前市场很多打着全谷物的食品,有可能根本就达不到全谷物食品的要求。为了让消费者买得清楚,吃得明白,也为了促进全谷物食品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在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呼声下,全球绿色联盟(北京)食品安全认证中心现在推出的全谷物食品认证和全谷物食品标志,可以说正当其时。

    全谷物食品认证标志

     

    据全球绿色联盟(北京)食品安全认证中心主任何绍群介绍,目前国际上,全谷物含量达到27%及以上的食品,并获得相关组织的批准认可,即可声称全谷物食品。通常分为三个等级,比如全谷物含量27%+,50%+,100%。何绍群认为27%~50%、50%~100%之间的跨度较大,对科技含量比较高,有研发实力的食品企业并不是很公平,也让消费者在购买全谷物食品时并不知道全谷物的真实含量。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全球绿色联盟(北京)食品安全认证中心推出的全谷物食品认证标志,全谷物含量XX%部分的具体数值,由认证检查员在企业生产的检查现场,根据产品配料或投料的实际情况,核实全谷物的实际含量比例进行标注。标志应用举例如下图:

     

    全谷物食品认证标志应用

     

    企业的产品研发团队可以在最好的口感及感官下,找到最佳的全谷物配比方案。这样既可以给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也可以让消费者知道买到的全谷物食品的全谷物的真实含量。可以说,全谷物食品认证标志是架起企业产品和消费者之间信任的桥梁,也是消费者识别全谷物食品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全谷物食品认证,是推动全谷物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只有通过“全谷物食品认证”的产品,才可以在包装、标签、广告、宣传、说明书等使用“全谷物食品认证标志”,以证明该食品通过了“全谷物食品认证”。

    能通过全谷物食品认证的产品,不仅产品的质量指标、安全指标和生产条件、管控制度都要满足国家的规定要求,而且每年都需要对认证产品进行监督检查、检测,以保证认证产品的持续合格。所以说,能通过全谷物食品认证的产品,品质更有保障。这也是为什么行业专家会建议购买通过全谷物食品认证的产品的主要原因。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