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观察

    探秘e互助管理费收取的背后故事:勤勉尽责做到了几分?

    网络互助是一种低门槛、高性价比的保障方式,由于具备足够的社会正能量和社会价值,让它成为了健康保障的全民教育窗口,直接关系到了中国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随着网络互助“双雄”水滴互助和相互宝用户量先后突破8000万,人们对网络互助的讨论甚嚣尘上,其中还包括引人争议的“管理费用”。

    作为我国网络互助模式开创者,国内首家大型、公开、透明的预防未来风险的网络互助平台,e互助的运营模式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自2019年3月1日起,e互助开始向用户收取平台管理费用。那么,这些管理费用将用在哪里?有没有进一步优化e互助的服务体系呢?今日一探究竟!

    运营成本高昂 平台长期进行补贴

    低门槛、低价格让网络互助迅速成为了一个流量入口,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是一种普惠大众的保障方式,也是很好的人身险教育场景。“0元加入享30万互助金”的相互宝一经推出便成为爆款。该互助计划诞生10个月引来超过8200万人加入,在备受追捧的同时,相互宝也因帮助人数和分摊金额的大幅增加及8%的管理费是否合理被推上风口浪尖。

    然而对于e互助收取管理费用这一现象,其平台大部分用户都表示认同,这让不少平台外的人很是不解:“为什么e互助没有像相互宝等多家互助平台引发质疑?”

    通过走访e互助平台上了解到:过去的五年时间里,e互助为会员垫付了超过1500万笔第三方支付的手续费,确保会员充值100%到帐;发送超过3.2亿条短信用于会员服务通知;400客服热线及微信在线服务会员超过300万人次;这些持续稳定的服务背后都是大量的运营成本投入,互助平台长期在进行补贴。

    以微信支付的手续费为例,每笔充值微信支付都会收取千分之六的手续费,会员充值30元到帐30元,这其中的0.18元手续费就由平台进行补贴,仅此一项,每年补贴就超过百万元。这些补贴的初心就是确保会员花的每一分钱都真实、透明、有价值且获得最具性价比的互助保障。

    收费标准科学、严谨 获得用户肯定与支持

    其实目前大部分的互助平台都在采取8%的管理费收取模式,因此有大量网友将矛头直指这些互助平台,质疑其救助人数的骤增,以及某些病历的夸张支出,是为平台暗箱操作,以收取更多管理费。

    而e互助是目前唯一一家收费模式跟其他互助平台不同的:①已经加入互助计划且所有计划都度过等待期的会员,自等待期结束次月起按人收取,每人每月1元;②每人每月仅收取一次管理费用,在每月第一次公示扣款时收取;③管理费有收有免,对于5岁以下及65岁以上会员免收管理费,对于长期陪伴平台成长的会员、对平台对其他会员有特殊贡献的会员减免部分管理费,减免将以券的形式发送到会员的e互助账户中;④家庭账户的管理费由管理员账户承担。

    e互助坦言:平台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会员的认可与支持,收取管理费是为了让平台更加良性且持续发展,会员能够获得更长期优质的服务。比如e互助不按募集金额的比例收取管理费,主要是因为e互助为非盈利平台,不以赚取利润为目的,收取管理费只是为维持日常运营维护。运营成本与服务的会员规模有关。募集金额高低并不直接影响工作量,不会额外增加成本。按募集金额收取违背e互助平台的发展初衷。因此制定这样的收费标准更科学,更利于服务用户,更利于规避道德风险。

    开展多种形式的管理费用减免活动

    另外通过e互助平台会员得知,其实自2019年3月1日规则公布后,管理费用的收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费用波动——当月,e互助平台赠送超过300万张管理费减免券,200多万用户获得了减免。

    而且e互助平台还在延续各种减免措施,让所有陪伴平台成长的会员都能享受更安心、更高性价比的服务。例如:可以通过参与平台活动获得大量管理费用减免券;平台平均每月还在免费发放100多万张管理费券。截止11月14日,e互助平台总发放券数高达11437740张,用户已使用10252981张,管理券发放总人数为1315621人。

    当前市场数百家网络平台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的互助平台在数据透明化工作方面喜忧参半,为可持续健康运营埋下了风险和隐患。和许多互助平台急功近利地开发市场不同,e互助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保障风控审核机制的透明度。

    e互助收取管理费是真真正正为用户在服务,互助模式更接近公益基金会,作为网络互助平台开创者,坚守初心,帮助更多人拿到更多的钱,才是e互助的初衷。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