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以工作为航向,以问题为航标

    ——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李明

    他,不仅在纷繁复杂的数据河流里劈波斩浪,更是在浩如烟海的论文大山中孜孜以求。

    他,以工作为航向,以问题为航标,刻画下新时代长江航道人光辉且质朴的科研形象。

    他,便是李明,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属长航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生态航道创新团队“引领者”。

    他是长江航道上的数据农民

    大数据行业让人向往,但深入其中寻找数据内在的规律,却是漫长且枯燥的过程。当前河床演变研究领域亦是如此,庞大的观测数据,需要科研人员有着极高的专注度和耐心。

    李明就是这样的“佼佼者”,他笑称自己是长江航道上的“数据农民”,总希望在数据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找到遗留在土缝里的“新种子”,将它变成工作中、科研中的驱动力,最终培育出丰硕的“科研果实”。

    2007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硕士毕业的李明,进入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后不久,就主持三峡工程航道泥沙原型观测分析研究相关工作。

    面对长期、枯燥的数据观测和记录工作,李明却充满好奇心,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思考数据之间细微的差别,还尝试寻找其中的“变量”,因而在新水沙条件下坝下游河床演变以及航道生态治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他发现了长江中游不同类别分汊河段均存在一致性的“短汊发育”现象,并阐述了不饱和挟沙水流作用下汊道水面比降大小对汊道冲刷发展的驱动机制;但上述现象和机制,仍然只能定性,但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为此,李明一头钻进电脑几百吉字节(英文缩写G)的数据资料中,几乎不眠不休地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最终取得突破,提出了断面形心相对深度指标与基于流量加权平均流线长度指标,成为了定量描述河道断面形态与平面走向调整特点的手段。

    据了解,在主持三峡工程航道泥沙原型观测工作期间,恰好是李明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展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期间,而且他个人的小家庭也迎来第二位小宝宝。

    白天,李明频繁在日常繁杂科研生产任务中来回切换。深夜到家后,只能轻吻早已熟睡的小宝贝们,与照顾了一天小孩、等他回家的妻子聊了聊日常,就怀着歉意,打开电脑,继续进行博士后阶段研究计划中尚未完成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

    在这期间他顺利完成并出版博士后出站报告《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断面形态调整规律及其对航道影响研究》,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后续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与支撑。

    “解决工作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就像是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绳结,这个过程让人充满成就感。”李明坦言。

    也许正是这种成就感,才能让李明保持好奇心,在数据的海洋里遨游,持续不断地攻克一座又一座科研的大山,让“数据农民”的光辉形象实至名归。

    否定之否定是他的学术信条

    “跨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如果是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经验和理论,很快就会遭遇到实际问题的挑战。”连续多年的数据观测工作,让李明养成了务实的工作和科研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研究过程多走几条路,站在更高维度去剖析问题的科学素养。

    “去年的分析认识,今年说不定就需要修正与完善;去年的维护治理经验,今年一定能找到更优的方法和路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严谨工作和治学态度,让李明在实际工作和科研道路上事半功倍。

    在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李明首次提出软体排生态压载结构,通过合理设置工程区抛石压载体,加快工程区底泥回淤,进而促进了底栖生物修复。

    但在后续观测过程中,秉承“否定之否定”的严谨治学态度,李明探究发现传统软体排大面积覆盖原始河床,会造成底栖生物损失的问题。

    因此,他和团队提出了透空格栅散体护滩护底结构,通过透空空腔营造近底缓流,在防冲促淤的同时,也能保持原始河床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该结构已应用于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整治工程,取得了更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李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在日常工作中,不仅用扎实的工作,去验证传统理论在新语境下的适用度,还坚持用问题做导向,在长江航道的建设和研究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让一个个良好的航道整治成果,逐渐铺陈在长江干线之上。

    他让青山绿水装扮万里长江

    近些年,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长江战略感召下,李明及其领衔的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创新团队,不仅活跃在办公室和实验室,更是活跃在浩荡长江岸线上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实践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从宜昌到南京,李所带着我们跑遍了每一处滩涂湿地。”在生态航道创新团队里,负责疏浚土生态综合利用的牵头人郑力这样说道。

    “每次行走在草堆里,李所都是走在第一个,不仅帮我们开辟道路,还用丰富的户外经验告诉我们,要注意脚下安全,特别要注意防止蛇咬虫叮”,生态航道创新团队成员刘奇说道。

    2019年年末,为了研究护岸、固滩植物的耐受性能否延长淹没期限制,李明和团队成员跑遍了沿江十余个观测站点,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

    2020年4月底,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李明他们克服交通、住宿和餐饮行业尚未复苏的困难,自带干粮和饮水,前后多次前往戴家洲、界牌、西河铺开展现场勘察工作,保证了工作进展。

    在深刻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光辉旅程里,作为创新团队带头人、航道一所副所长、航道设计部副经理,身兼数职的李明,却依然挤出时间,潜心从事长江干线航道治理的前沿科研工作,积极探索传统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与河流生态学的交叉领域。

    每次出差或开会时,如果收到其他行业专家的名片,李明都获至如宝;每次碰到科研难关,李明总尝试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去交叉比对。

    他深知科学本就无边界,问题的答案往往藏在人们想象不到的地方,经常性的跨学科交流和交叉研究,有助于科研人员从不同角度,去更快发现通往解决问题的成功之路。

    “在日常户外考察中碰到问题,我喜欢琢磨与之有关联的任何资料,比如论文、学术期刊甚至是学术平台上的微信文章。”这是李明对待学术的狂热态度,有的时候资料不全,他甚至会列出一份长长的书单,托人四处查找。

    母校导师、师兄师姐,甚至与他交好的同事、专家,在他每次找上门来的时候,都会善意地开玩笑:“李博士,这次的清单又有多长呢?”

    这就是李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他身上刻画的是万千普通科研人员的群像。在工作中他们质朴且踏实,在科学殿堂里,他们虔诚且纯粹。

    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让长江在绿水青山的装扮下,日新月异。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