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在“云端天路”开火车

    ——记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机务段指导司机许宝平

    许宝平在出乘库内对机车进行全面检查。吴道洁 摄

    在“云端天路”开火车是什么样的体验?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务段指导司机许宝平最清楚。

    青藏铁路格拉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天气变幻无常。夏季,强烈的阳光隔着玻璃照进来,驾驶室内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冬季,大雪袭来,车轮卷起飞雪,前方能见度差……

    “苦是真苦,但不能因为这里艰苦,就谁也不来干工作。能在青藏铁路上开火车我很自豪,我的坚守很有意义。”许宝平这样说。

    退伍不褪色,小小闸把重千斤

    1994年,19岁的许宝平入伍参军。3年的部队生活,他摸爬滚打、严格训练,锤炼出过硬的军人作风,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小在铁路边长大,许宝平向往成为一名火车司机,驾驶铁龙风驰电掣。1997年底退伍后,他在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学习,2001年1月来到格尔木机务段,开始了“寻梦之旅”。

    学习司机、副司机、司机,一路走来,他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每一步都稳扎稳打、走得坚实。他身上随时装着专业书,一有时间就翻开看,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追着师傅请教,直到弄懂弄清;别人下班回家了,他还在一遍遍练习机车检查项目,“复盘”每一个环节,直到全部了然于胸。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我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反复练习、反复琢磨、积累经验,这就是我的‘笨办法’。”出乘之余,只要听说哪台机车发生了故障,他就第一时间找到值乘的机车乘务员,刨根问底了解故障情况,并进行“病理解剖”,摸清故障发生的缘由和处理的方法步骤,将其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靠着这样的“笨办法”,许宝平了解掌握了机车上近万个零部件、线路的用途结构和故障修理方法。他抓住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解决了列车运行中出现的操纵和故障处理技术问题,啃下了许多“硬骨头”。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许宝平担当格拉段客运列车牵引任务。之前他曾驾驶东风4B型机车多次往返于格尔木至西宁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驾驶经验。但是首次操纵内燃NJ2型机车,身为党员的他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确保行车安全,他认真学习机车构造、操纵标准、非正常情况处理办法,把机车性能摸了个透,为安全平稳操纵机车打下了良好基础。

    牵引客运列车,除了确保行车安全,旅客乘车舒适度也很重要。青藏铁路格拉段长大坡道多、线路情况复杂,加之海拔高、气候多变,这些都给机车驾驶任务增加了难度。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气压、不同的风力,机车驾驶员要随时调整操纵方式。尤其是防止列车冲动、对标停车,更是需要驾驶员一次次试验、摸索,找出最合适的操纵方式。

    就是这样的刻苦学习、不断探索,许宝平的业务水平飞速提升,很快就独当一面,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2012年、2014年,许宝平分别荣获全路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闸把虽小,责任重千斤!”每次出乘,许宝平都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力求让每一个细节无懈可击。挂头、启动、控速、停车,手比眼看、呼唤应答、途中瞭望,每个环节许宝平都一丝不苟。同事们佩服地说,看许宝平操纵机车,就是在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吃苦不言苦,吸着氧气跑天路

    “氧气就像汽车司机的安全带。”许宝平这样打比方。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缺氧会导致精神不集中、反应慢,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每次出乘,许宝平都是一边吸氧一边开火车,全神贯注,不间断瞭望,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客车需运行14个小时左右,两个司机轮班驾驶,每人值乘三四个小时。青藏高原本就气候干燥,司机长时间戴着氧气管,鼻孔更加干燥疼痛,甚至干裂出血。值乘的这三四个小时之内不能离开操作台,没法上厕所,许宝平就只能强忍着干渴,尽量不喝水,每次换班时才敢放心地喝杯水。尽管红景天、诺迪康等药物是每次出乘的随身配置,但严重的高原反应依然折磨着他。

    雪山、草甸、荒漠,一天四季、变幻无常,每次值乘,许宝平都带着棉大衣,以防气温骤降。大风、雨雪、冰雹,随时毫无征兆地袭来,他已见惯不惊,沉稳应对。夏季强烈的紫外线隔着玻璃照进来,驾驶室内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以上,体感温度更高,让人汗流浃背;冬季大雪纷飞,能见度差,车轮卷起飞雪,易造成车轮空转、车位误差,许宝平更是一秒钟也不敢懈怠,每次到达目的地,都像经过一次长途跋涉,格外疲惫。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许宝平都高标准严要求地执行作业标准,以确保天路运输安全为己任,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2016年冬天的一个雪夜,许宝平值乘的货运列车运行到海拔4778米、距拉萨站798公里的江克栋站时,列尾装置发生故障。当时,室外温度为零下20多摄氏度。在漆黑的雪夜里,许宝平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再裹上毛毯,打着手电,蹚着没膝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辆尾部,每走两三步就得停下大喘气。等终于处理好列尾故障回到驾驶室,许宝平嘴唇发紫,浑身发抖,几近窒息。

    追求无止境,言传身教带队伍

    2013年7月,因为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操纵技术、果断的应急处置,许宝平被任命为格尔木机务段运用车间指导司机。2018年、2019年,“许宝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成立,许宝平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确保雪域天路的安全畅通,需要我们大车团队的团结协作。仅凭我一个人,纵然一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走上新的岗位,许宝平信心更足。对自己包保的16个机班、32名机车乘务员,如何更快更准地提升整体业务技能和保安全能力,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不是在添乘的车上,就是在添乘的路上。许宝平从实操入手,专挑复杂路段、复杂天气,亲自操纵示范,手把手给司机传授自己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一有时间,他就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模拟操作,开展应急演练、岗位练兵、技术攻关。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车间乘务员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当机车运行状态出现问题处置不了时,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许宝平都能够协助他们及时排除故障。

    他把机车全面检查程序动作要领编成简洁明晰的手册,在运用车间普及推广,还总结出了“三勤”(勤敲、勤问、勤检查)、“三细”(细想、细看、细研究)、“四个一”(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想一招)的作业标准,牵头编写了《格拉段旅客列车平稳操纵五色图》《格拉段旅客列车操纵示意图》等业务指导书籍。

    “控速”一直是复杂多变气候和线路条件下的难题,快一点有可能超速,慢一点又可能会晚点。尤其是客运列车,既要准确把握运行速度和时间,又要防止列车冲动、确保停车位置精准。许宝平带领大家反复实操练习,重点攻关,努力提高平稳操纵水平。

    那曲站是格拉段的关键站,又是营业站,上行进站是长大上坡道,下行进站是长大下坡道,进站停车过程中控速很难掌握,对平稳操纵要求很高。许宝平在添乘时逐个进行业务指导,多少公里开始调速、什么距离开始提回手柄,都要精确到米,还针对不同的天气制定不同操纵方法,最终完美地攻克了这个难关。

    “今年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15周年,机车型号从东风4型、NJ2型,到现在的和谐N3型,可以说是见证了青藏铁路的发展历程。今年川藏铁路拉林段也开通了,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开进西藏、开到拉萨。作为一名天路火车司机,能在职业生涯中见证这样历史性的一刻,我真是非常激动。”许宝平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让妻子和女儿坐着自己值乘的动车组去一趟林芝,看看那里的美景。

    许宝平

    中共党员,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机务段运用车间指导司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全路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度铁路工匠、全路首席技师等荣誉,2021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采访手记

    因为热爱 所以无悔

    “既然选择了这行,咱就得好好干,‘勇创一流’不能只挂在嘴边,必须要实打实地干出来。”采访中,许宝平的一席话让人印象深刻。

    手握闸把20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许宝平以勤奋、严谨的作风,驾驭着铁龙飞驰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安全驾驶机车行驶75万公里,支撑他的是“闸把虽小,责任重千斤”的职业理念。20年如一日的坚持,映射出他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和一个共产党员坚若磐石的不变初心。

    海拔高标准更高,风雪强责任心更强。行走高原的20年中,许宝平从一名退伍军人,成长为技术过硬、作风过硬、意志过硬的机车乘务员。他以过人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生动诠释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