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部分公园免费,也有几个公园收费。我第一次在玉渊潭跑步时,直接跑了进去,跑了两圈从一个门出去了。想了想,还是从原来的门出吧,于是又想进去,被拦住了,要验票,我才知道有两块钱的门票。
我说:“哎呀,我刚跑进来没人管。”
他说:“那你逃票了。”
如果当时刚好有人用手机拍下来,发了微博说:“今天遇到一个傻逼居然为了逃2块钱企图快速跑步进公园”,然后又有媒体不加核实直接引用网友说法来出报道和评论,那我可能就红了,标签就是——
2块钱逃票哥。
其实,我想说的是昨天所谓“家长掩护孩子坐飞机逃票”事件。
网友说那家人是故意的,多家媒体就真敢不加核实直接当标题来报道,有的大报还评论呼吁要狠狠惩罚这家人。
今天中午,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副主任回应称:
经调查,五名旅客系两名成人和三名儿童,均是首次乘坐飞机,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
↑涉事家庭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这家人错了吗?
错了,他们好像不是生活在跟我们同一个时代,没有绝大部分网友有知识、有文化,居然以为坐飞机时跟坐火车、地铁、公交一样,不到1米2的4岁孩子不用买票。他们给两个超过1米2的孩子买了票,不到1米2的4岁孩子没买。
这家人错了,他们没有绝大多数媒体和微博网友成功,家长这么大年纪才第一次坐飞机。
这家人错了,别人都知道没买票不可能上飞机,他们居然就那么一路进来了(孩子也接受了安检),进而耽误了其他人的行程。
而这家人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们没有与时俱进,他们好像脱离了一直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平常他们默默无闻好像不存在,当与移动互联网传播发生交集时,他们成了鄙视链上的最底层。
等等!为什么不具备某种知识就要被鄙视,甚至全民鄙视?
同机乘客被耽搁了行程,有情绪,完全理解。这家人也应该道歉。可是,那么多的媒体和网友的愤怒和鄙视又是从何而来?明明这家人客观上趟出了首都机场潜在的漏洞,我们每个人都是可能的受益者,为什么要鄙视他们?
前两年在台湾旅行,从西门町进捷运站,手里拿着一杯奶茶,边走边喝,一个年轻人过来拍拍我,告诉我捷运站里不能喝饮料,我说好的,对不起,谢谢。
后来,我知道了。
前几年在法国参观酒庄,庄主拿出若干种红酒给我们品尝,我端起来就喝了,人家告诉我应该含一口吐掉,再喝一口水,再品尝下一口酒。
后来,我知道了。
更多年前刚到广州,我把桌上涮杯子的水喝了。
后来,我知道了。
一种知识,一种经验,本身就出自我们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那家人可能知道某种农作物的名字和习性,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人人都应该知道婴儿坐飞机也要买票,可社会的现实就是大部分知识都不是天然自证的,就是有很多人不知道。
有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收起自己的优越感,在一些事件里,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尝试理解当事人的处境?
有的网友说,第一次坐飞机也该知道啊,我当时就知道。嗯,没错,我相信。同时,朋友,一件事,如果有的人不是第一次就知道,我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着理解?
有的网友说,不知道也不能免责。可是,官方也没发现这家人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而从经济角度,相对于机场和航空公司,这家人似乎和其他乘客一样是受害者。
有的网友说,曾经出现过上飞机后拉开应急出口的案例,后来被罚了很多钱。我同意。但这里有个区别,应急出口都写了红色的大字,坐应急出口位置的乘客都会被空姐反复叮嘱,对吧?
而这个事情里,航空明明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环节,避免有坐错飞机、混上飞机、无票乘机的情况:安检前要查验登机牌,进廊桥第二次查验,廊桥上飞机或远机位上楼梯第三次查验,最后机组还要拿着计数器点一遍人数。
而无意逃票的这家人一直顺利来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暴露了问题,从航空安全角度,我甚至认为应该感谢他们,要不我们还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漏洞可能。
这家人没有你我博学,没有你我智商高、情商高,甚至都不知道多问问,影响了别人,他们应该道歉。
如果我是那个爸爸,我会公开道歉,向被我们耽误了行程的同机乘客们,争取赢得谅解。但是,他不会这么做,他可能甚至没有上过微博。
如果我是首都机场,我会向所有乘客道歉,做出赔偿,包括这家人。我不知道机场会不会这么做。
最后,我还想问:
1.请问@首都机场 及相关监管方,因为首都机场一些环节的问题,导致那么多乘客耽误了行程一个半小时,是否应该公开道歉,并做出赔偿?
这家人被带下飞机,留置了一天,今天是否能继续行程?你们是否应该向这家人公开道歉,并做出赔偿?
2.请问@首都机场 及相关监管方,是什么时候搞清楚这家人并非故意逃票的?
搜狐昨天中午12点的报道就引用知情人士说法指出“乘机的父母以为1米2以下小孩不用票”,而此后网络和媒体继续铺天盖地说“家长掩护孩子坐飞机逃票”,甚至今早包括某某报在内的媒体还在大字标题说那个孩子逃票,并配发评论呼吁严厉惩罚,请问@首都机场 及相关监管方,为什么没有及时发布信息呢?为什么放任这家人在之后的一天里继续当全民嘲讽的对象?
3.请问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否有漏洞需要弥补?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