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水上旅游,广袤蓝海待深耕

    我国具有发展水上旅游的得天独厚资源。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引下,应该全面推进水上旅游交通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更多人体验水上旅游休闲活动、参与旅游消费,通过水上旅游新动能的发力,支撑国内大循环。

    A

    发展空间广阔 布局意义重大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人均GDP增长大体持平,京沪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旅游消费比例提升、老龄化进程加速,水上旅游交通发展空间广阔。

    水上旅游交通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重属性于一身,发展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水上旅游交通是人民的新期待、新诉求,加强水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推动高品质水上旅游业发展,可以有效提升人民旅游消费的体验感。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据国家外汇局统计,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2916亿美元,其中2374亿美元,即80%为旅游服务逆差。从供给侧提升水上旅游交通供给的水平,不但能让我国居民消费更多的国内旅游产品,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有效降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

    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等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了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健全交通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交通产品创新、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强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等方面的任务,特别提出支持发展邮轮、游艇等水上旅游产品。站在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方位,要求推动水上旅游企业、产品、服务等实现质的转变。新时期推动水上旅游和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提升水上旅游服务品质,完善水上旅游管理机制,也是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的有效举措。

    我国沿江沿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可以有力支撑流域游、库湖游、海岛游、城市游、乡村游发展,丰富邮轮、游艇、游船等旅游产品,是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增长点。特别对于云南、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发展集观光农业、水上娱乐、住宿餐饮、特色民俗等一体化的水上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此外,水上旅游以水资源为载体,集约了生态游、健康游、文化游等绿色要素,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本质要求有机融合,为保护水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策略。旅游航道建设有利于推动水网沟通、农业灌溉、退耕还湖,景观航道、生态航道建设,将会极大地改善沿线城乡生态环境,真正绘制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

    目前,我国拥有12.7万公里的内河航道,1万多公里的沿海航道,沿线城市人口密集、繁荣富庶,是重要的区域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人文交通建设的核心地带。人的亲水性与水的亲和力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自长江黄河、古运河、灵渠发源水运文化至今,流动的水上文化绵延了华夏文明,传承到现代水上旅游,赋予了水上休闲、娱乐、运动、养生、修学等新的人文内涵,对于挖掘历史、民俗、农耕文化价值,普及群众文化认知、丰富文化活动、传递文化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水上旅游文化根植于人心与文化传承。

    B

    基础设施完善 市场方兴未艾

    从水上旅游的客运集散情况来讲,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截至2019年底,中国铁路和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3.9万公里和501.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3.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5.0万公里,均位居世界第一。民用航空颁证机场238个,国际通达性不断提高,我国已有70个国际机场,和全球60多个国家及地区通航。“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建设,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交通主骨架逐步形成。东部交通四通八达,中部网络完善,西部全面覆盖。结合全国城镇体系布局,打造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通过规划引领,强化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北京大兴、成都天府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建成,实现了高铁、城市客运、轨道交通、民航等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从水上旅游的航道基础条件来看,2019年我国等级航道里程为6.7万公里,其中一级航道1824公里,二级航道4016公里,三级航道7975公里,四级航道11010公里,以及形成了“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内河航道网的总体格局,具备了发展水上旅游的基础性条件。最近发布的《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对未来内河航道进行了全新的谋划,内河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由现在的1.4万公里提升到2035年的2.5万公里,为未来水上旅游的繁荣提供更好的发展基础。不仅如此,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达广西的北仑河口,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未来沿海的水上旅游活动也将全面开展。

    从水上旅游的市场来看,沿海沿江城市依托城市标志建筑物、城市景观、城市灯光以及别具特色的游船,吸引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上海、厦门、广州、武汉、重庆正在结合城市灯光秀的全新打造和新型游船的更新来升级水上滨江游的产品,深圳改造和新建游船打造“海上看深圳”的品牌,上海则通过全面的整治让浦江游品牌重新焕发活力。以上海浦江游为例,2019年全行业接待客流共计506.3万人次,开航24212航次,同比分别增长37%和35%。从内河游轮来讲,市场的主体在重庆—宜昌的三峡游航线,截至2019年底,有长江游轮公司13家,其中,豪华游轮公司7家,国内游轮公司6家。共计17158客位,单船平均324客位,平均船龄16.0年。其中,高端游轮34艘,共11945位,占总客位69.6%,平均船龄12.6年。全年长江省际旅游客运船舶运行5765航次,同比增加662航次;接待游客109.3万人次,增长10.0%。2019年,长江干线省际旅游客运船舶平均负载率62.7%,同比下降8.4%。

    C

    供给能力不足 开发力度不够

    近年来,水上旅游交通发展势头良好,总体看国内水上旅游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是缺乏统筹谋划,供给能力不足。我国水上旅游交通发展缺乏专项政策支持,在旅游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联动发展新模式,难以为水上旅游和交通事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供给。重点是水上旅游航道等级偏低、尚未成网,航道建、管、养水平相对滞后,部分已建航道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旅游码头总体配置简陋、陈旧,缺少专用旅游码头且等级较低、泊位紧张,难以有效协调港航及岸线资源利用;旅游船舶尚未标准化,船队运力结构欠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为旅游客运提供精细、特色、差异化的运载装备;客运站场集疏运配套设施不完善,较难满足高峰期旅客集散需要,且陆岛、陆路交通接驳体系不顺畅,与腹地旅游产业体系衔接欠佳;旅游客运行业管理体系尚不成熟,人员队伍、设施设备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法规及制度有待完善。

    其次,总体发展水平与需求不适应。我国水上旅游发展历史较短,规模总量较小,旅游资源总体开发不足,诱发的水上旅游产品在船型航线设计、文化娱乐活动、景区景点开发等方面较为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服务水平难以匹配市场需求。对于水上自驾游、乡村民俗游、景区游船游、游艇环岛游、邮轮特色游等产品的开发较为初级,缺少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和定制产品,难以满足游客更加丰富多样、舒心放心、快进慢游的旅游服务新需求。水上旅游服务业态与信息技术、文化内涵、绿色安全的结合不足,导致水上旅游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高品质、个性化、特色化的不同层次旅游需求。以长江三峡游为例,总计53艘游轮,其中有19艘经济性游轮,总共有5213个客位,占总运力的30.4%。这些船舶的平均船龄已经达到了21.2年,亟待更新换代。

    再次,行业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我国水上旅游开发需要适应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和环境,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工作,由于各方利益纽带复杂,在思想观念、政策衔接、资源配置、资金使用、责任归属等方面难以找到最佳平衡点,导致发改、国土、环保、水利、旅游、交通等政府相关部门尚未达成共识,难以形成合力推动水上旅游事业发展。

    D

    升级水上客运 促国内大循环

    笔者认为,水上旅游交通体系升级,需从供给体系、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统筹考虑、全面推进。

    一是升级水上旅游交通的供给体系。聚焦水上旅游业态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探究水上旅游业需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需求为导向,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厘清水上旅游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基于水上旅游交通市场发展现状,明确产业布局和产品种类,分析发展前景与建设需求,提出水上旅游交通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以及船舶技术装备、水上公共卫生、节能减排、安全应急等领域的前瞻性谋划。结合水上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借鉴国内外水上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丰富水上旅游产品;推进长江旅游线路延伸,区域游与全域游协同发展;升级重庆、武汉、上海、广州等城市水上风光带建设;推动运河游、漓江游等历史文化旅游带发展;拓展沿海本土邮轮、内河高端油轮旅游产业,打造邮轮旅游自有品牌;挖掘库湖游功能,培育生态景观、农业实践、学习教育等游船旅游项目;加强海岛游体验,完善海南、舟山、厦门等地环岛游航线;创新游艇旅游发展,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游艇租赁业务。

    二是升级水上旅游的基础设施。聚焦水上旅游航道、旅游码头、客运站及配套设施的系统化发展,解决水上旅游基建项目发展不配套的根本问题。推进水网联通、水系畅通,实现水上旅游互联互通,聚焦旅游航道网络及码头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提出航道、码头、跨河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和规模尺度,为水上工程建设提供依据;推进美丽航道、景观航道、生态航道建设,打造主题航道和特色精品示范工程;制定统一的客运站建设标准,打造地标性精品建筑;加强枢纽旅游集散功能,完善与城市旅游体系、港口集疏运体系、区域景点景观的无缝对接;加快港口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做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衔接;加强岸电应用,推进旅游码头岸电供售电设施建设改造。

    三是升级水上旅游船舶。聚焦水上旅游船舶标准化、系列化、特色化发展,突破行业管理模式、技术要求、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根本制约。按照市场需求和功能目标,推进同一区域旅游船舶系列化设计;按照外观、尺度、设备、材料和工艺条件,推进旅游船舶发展;按照豪华游、休闲游、观光游的市场差异化选择,推动邮轮、游艇、游船个性化发展;完善旅游客船规范,制定统一的安全监督、绿色环保相关标准或管理要求,鼓励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推动旅游船舶平安、绿色发展。

    四是升级水上旅游的安全管理和服务能力。聚焦水上旅游产业平安化、信息化发展,解决行业管理与安全保障、服务能力与信息技术结合不足的弊端。完善水上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区分管理部门与经营企业的职责,加强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应急设备设施的配备,确保安全费用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做好运力保障、应急疏散、公共卫生、抢险救捞等应急预案工作,开展夜游等风险项目评估;规划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研究编制水上旅游服务规范,探索建立旅游客运码头服务质量评级标准、旅游客船分级标准和评级制度;积极推进联程联运,完善水路旅游客运联网售票系统,以数字信息技术简化旅游服务模式及流程;加强旅游交通信息服务,建立水运、旅游等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旅游、气象等公共信息服务;加快服务智能化发展,推动实名制电子身份证明、人脸识别及人、证、票三合一验证系统的试点应用,加速行业服务数字化转型。

    五是多方协同综合开发。研究聚焦水上旅游事业联动化、整体性发展,缓解水上旅游建设发展相关部门工作条块分割、协同不足的问题。建立交通、旅游、水利、国土、规划、环保、农业、公安等部门的协商机制,加强水上旅游与防洪、灌溉、供水、消防等行业的沟通与合作,在前期研究、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运管、海事、港口、航道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交通内部推进水上客运及旅游融合发展的合力;建立相关政府部门、水上旅游企业及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和投融资机制,平衡相关主体利益,解决水上旅游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六是优化水上旅游的市场规制手段。结合国内沿海客滚市场、危险品运输市场、长江三峡内河游轮市场、各重点城市滨江游船等水上旅游市场的市场规制手段,总结借鉴成功经验,针对城市滨江游、内河游轮、国际邮轮、沿海邮轮以及游艇等水上旅游的不同业态,在企业的市场准入、价格监管、诚信体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方机构等方面,建构水上旅游市场规制的总体框架,探索不同细分市场的市场规制方向及重点,探索市场规制的跨部门协同方案,推动水上旅游更上水运台阶,助力国内大循环。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