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深圳 40年,一座城的交通传奇

    1980年8月26日,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深圳建立。

    40年前,深圳尚是一个仅有31万多人口的边陲小镇,随着蛇口“开山第一炮”响彻云霄,从改革的试验场到开放的窗口,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超过13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40年光辉岁月,从“南海渔村”到“国际都市”,一座伟大的城市如神话一般崛起,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速度,最直观的是什么?交通便利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交通被称为城市的动脉系统和连接纽带,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交通的建设,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交通的合理规划。交通是深圳不断蜕变、焕新的见证与象征之一。

    深圳四十周年里,在一座座楼宇拔地而起的同时,深圳城市交通网络也在急速拓展中……

    四十载砥砺奋进,

    “深圳速度”“深圳奇迹”回望

    人民交通杂志讯(本刊记者 / 白晓娜)1980年8月26日,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深圳建立。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四十年的披荆斩棘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到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引领者,深圳一次又一次走在前列。在这个峥嵘历程中,深圳交通成为了“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的深度见证者和参与者。

    铁路-从“跟跑”到“领跑”

    广深铁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曾称此铁路为广九铁路。1911年10月8日,詹天佑担任总顾问修建的广九铁路正式通车,其中广州至深圳段铁路称为广深铁路,长147.3公里。一个售票窗口,两股轨道,四条长凳的深圳墟,作为连接香港的中间站,第一次出现在铁路运行图上。

    跨越晚清、民国,历经战火、走入新中国,深圳从祖国的边陲小镇,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窗口。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爱国人士,通过这里,投入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

    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的建立,使一批批港商、港企带着资金技术,沿铁路北上,一列列汇聚祖国各地建设者的火车抵达深圳,为经济飞跃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资料记载,1983年7月2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广九铁路公司,负责对广深铁路的电气化复线改造和经营管理。次年1月1日广深铁路总公司正式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实行全面经济承包的新型铁路运输企业,拉开了对广深线的改造序幕。3年后,广深线复线完工通车,运输能力提高70%,成为当时广东省第一条复线铁路。

    1991年,深圳站新站房投入运营。2011年12月,深圳北站正式发车,进入高铁时代。2015年12月30日,亚洲最大地下火车站-福田站开通运营,广深港进入高铁新时代。

    深圳火车站建站百年来,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兴旺。

    高铁的发展,大大的拉近了深圳与周边城市的距离,2013年,伴随着厦深高铁通车运营,从惠州南站到深圳北站只要三十分钟。预计2021年底,从惠州中心区坐赣深高铁到深圳只要20多分钟。

    今天,深圳早已和全国一起进入高铁时代,曾经承载中国高铁之梦的广深铁路,按照今天的标准,已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铁。但深圳人拥抱高铁的速度,却不可阻挡。根据今年发布的《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实现与香港高速铁路互通;加快赣深客运专线建设,推动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规划建设;开展深茂铁路东延至坪山站、深圳至汕尾、深圳至肇庆、深圳至长三角的高速铁路新通道规划;积极打造国家铁路枢纽城市,形成“东西贯通、南北终到、互联互通”的铁路布局。

    广深港进入高铁新时代,在百年铁路发展的历史丰碑面前,粤港两地应以更足底气和信心走在全国前列,用创新开创新未来。

    在深圳特区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国家为深圳送了第一份大礼:粤港澳湾区城际铁路项目今日获得批准,2025年之前将投资4741亿建设4700公里铁路,覆盖大湾区的中心和节点城市。这将大幅缩短深圳到其他湾区城市的通勤时间,对于深圳保持高速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地铁-后起之秀的逆风翻盘

    “我宣布,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通!”

    2004年12月28日,深圳一期地铁工程开通仪式在地铁罗湖站举行。下午15时30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举手示意,向市民宣布深圳地铁正式跨进“地铁时代”。

    北京是全国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1971年正式运营。上海在1993年开通地铁,广州地铁开通于1997年。而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直到2004年才首次开通地铁,在一线城市中晚了十多年。深圳地铁起步晚,虽踩在多个“巨人“的肩膀上,但仍是摸着石头过河。仅在审批流程,便经历一波三折,堪称艰难。

    从2001年到2006年,是深圳地铁的起步阶段。深圳地铁集团成立于1998年,迄今已经有了22年的历史。深圳地铁的筹备工作和酝酿也起于1988年,深圳首次提出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根据时任建设局总工何家琨组织编制的规划,该轻轨线路起于罗湖,终于机场,全场39公里,与现今的1号线走向基本一致。期间该方案反复修改,三次上报国家审批,至1998年才正式获批。1998年年底,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开工。那个阶段,只建成了两条线路——1号线和4号线。其中4号线是由港铁修建运营,4号线的一期工程只修了一小段,5个站点,并没有承载太多的客流量。

    2006年到2011年,是深圳地铁的快速发展阶段。1号线、4号线全线延长通车,另新增了2号线(蛇口线)、3号线(龙岗线)和5号线(环中线),形成“四横三纵”的格局。乘大运会的风,关外区域龙岗2010年通车,该线路实现了龙岗白领搭地铁上班的愿望。2011年6月28日,深圳地铁二期工程全面开通,也是在这之后,深圳地铁开始按照“起步价+里程价”定价。

    2011年到2016年,是深圳地铁的崛起期。深圳地铁三期规划建设5条线,包含6、7、8、9、11号线,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深圳地铁最大的爆发期在2016年。7号线(西丽线)、9号线(梅林线)和11号线(机场线)同一年投入运营,新增营运里程达到107.58公里。其中11号线是当时国内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投资规模最大、设计时速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线路开通后,填补了深圳机场以北片区地铁的空白史,福永、沙井等边远片区,30-40分钟即可到达深圳核心区域。蛰伏已久的西部蠢蠢欲动,大空港等概念也因地铁的开通而得到强化。2014年12月,深圳地铁与中国中铁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实施了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项目一期运营管理服务项目。这个项目是首个全部采用中国标准的国外地铁项目,也是中国大陆地铁运营公司首个落实“走出去”战略并成功落地的项目。项目车辆依然由深圳地铁的老伙伴,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仅仅十年时间,深圳地铁就走出国门、走入埃塞俄比亚,实现了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到运营维护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从上游到中游至下游的完整轨道交通中国化产业链输出,迈出了中国服务技术和管理“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2017年到2022年,是深圳地铁的成熟期·深圳地铁第四期·成熟阶段,地铁在持续外延和扩大布局。今年8月18日,深圳地铁正式开通运营6号线、10号线。深圳地铁10号线起自龙岗区双拥街站终至福田口岸站,线路全长29.3公里,共设车站24座。这辆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列车,还同时搭载了中国自行开发的“地铁列车健康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相当于给列车配备了“随车医生”,它不仅能够实现列车远程故障诊断、地面设备监测数据分析、列车故障统计分析等诸多强大功能,还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显示屏幕直观清晰地收看它为车辆开出的“体检报告”。

    2035年远期规划,深圳地铁将会建成33条线,1335公里总里程的轨道交通网络。

    公交-更完善,更人性化

    深圳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于1975年开通。截至2019年6月,深圳共有公共汽车线路977条 (不含网络定制线路和非专营公交线路),2019年深圳公交年客流量达15.89亿人次,占深圳公共交通总客流量的39.4%。在深圳公交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创新。

    大力推进网络化公交专用道体系建设,构建功能明确的公交线网深圳市1997年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公交专用道,自2010年以来全市公交专用道年均增长19%,基本已成规模、成网络,全市约89%的公交线路享有专用道保障,有效提高了公交车竞争力,让高峰期公交速度稳步提升,公交乘客出行更加快捷。其次,深圳市在2008年6月制定了“快-干-支”三层次公交线网功能划分及设置规范,同步制定了三层次公交线网车身涂装及标识方案、公交线路命名方案,功能化、层次化的公交线路提高了公交服务效率,发挥了在城市交通中的骨架作用。

    开创公交便捷支付。1989年深圳市便开始构思公共汽车无人售票,1996年建立国内首个IC卡电子钱包刷卡收费管理系统。更便捷的支付方式可以节省乘客出行时间,解决零钞短缺、兑换难题。2017 年以来,深圳全面更新了公交车辆及地铁的刷卡设备,先后推出所有公交车辆和地铁二维码扫描支付,在虚拟卡支付产品上的又一创新,走在全国交通领域支付变革的前列。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落实基础设施人性化。为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减轻市民出行负担,自2007年12月1日起,深圳市政府正式降低公交大巴票价,标志着深圳市公交进入公益性票价阶段。

    深圳市按照“反映特区风貌、强化公益功能、丰富导乘信息”的原则,设计推广了新式公交候车亭样式。新式公交候车亭具有站亭站牌整体化、导乘信息一体化、材料材质优质化、方便乘车人性化、候车进站有序化等特点。新式公交候车亭不仅优化了样式设计,还提供了三维导乘信息图、座凳、遮阳棚等人性化措施。深圳市公交候车亭建设采用BOT模式,由BOT企业负责公交候车亭的建设、维护、日常管养(政府零投资),并提供不少于25%的版面用于公益宣传。另外,为弘扬“关爱女性、尊重女性”的文明理念,2017年6月,深圳地铁首创试行女士优先车厢,2018年3月实现全网推广,深圳市成为中国首个地铁网络覆盖女士优先车厢服务的城市。

    写在最后

    40年波澜壮阔,深圳速度,举世瞩目!因改革而生,以创新为魂,深圳正在创造着新的奇迹。从一个毫不起眼的边陲小渔村蜕变成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圳交通建设史是深圳高速发展的重要见证。40周年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一起期待深圳更“高速”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见证:鹏城腾飞,惊艳世界!

    风华正盛——

    开放、开放、再开放下的深圳

    本刊记者 / 白晓娜

    “开放是深圳发展的永恒主旋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坚持“开放”不止步,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为全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如今,经历了40年建设的深圳以创新为引领,“走出一条新路”,率先完成了发展动力的转换,成为全国新一轮发展的先锋。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更广泛的对外开放,就是从过去“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转变,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已经实质性地提升了。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引进了我国多个第一:1981年,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正大集团在深圳诞生;1982年1月,中国第一家外资商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开业;1990年10月,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罗湖开业……

    深圳的开放从“三来一补”起步。凭借毗邻香港及土地、人工成本低等优势,劳动密集型的“三资”企业从香港涌入深圳。据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展厅记载,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主要采用“三来一补”形式办工业,后来逐步发展到以自产产品为主的“三资”企业。

    但当经济步入高速增长轨道时,深圳自然资源先天不足的瓶颈很快显现出来,“三来一补”显然已经不能实现深圳产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工业,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高新企业落户并引进一批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制度环境。

    数据显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深圳的“引进来”依旧不停步:2020年上半年,深圳进出口1.34万亿元人民币,出口仍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20年上半年,深圳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2000个,吸收合同外资近80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5.04%,外商投资企业保持良好“深”态势。

    而伴随着深圳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发展,“走出去”的力度一点不小于“引进来”。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对外投资存量达1450.83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2024.8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89.65亿美元,均位列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深圳与全球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作为滨海城市,深圳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达200多条;国际客运航点41个,覆盖20个国家;深圳正积极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宝安国际机场国际客运航线通达全球60个城市,2019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和年国际旅客量超500万人次的双突破;目前,深圳与全球55个国家的85个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

    “一带一路”成果显著

    自“一带一路”提出后,作为其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深圳也抓紧机遇,在这条开放互助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达3015.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5.5%,其中超过1/5的深企境外投资项目都投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更是有38个,示范效应显著增强。在基础设施方面,深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链”已初步成型,截至今年一季度,深圳港国际友好港数量达到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港数量达到12个;深圳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班轮航线达186条;截至去年年底,深圳机场国际客运通航城市60个,其中连通“一带一路”17个国家36个城市。在推进贸易畅通方面,深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先进制造业、能源资源、港口、产业园区、轨道交通等领域广泛展开了合作,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深圳能源集团投资的加纳安所固电厂、拉姆Ⅱ期水电站、越南正胜风电等项目,深圳地铁集团埃塞俄比亚轻轨运营维护、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运营维护等项目,此外,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占有率第一,迈瑞、理邦、开立等企业的医疗器械产品也成功打入东南亚、欧洲市场。深圳的一系列成果,不仅对自己“联通21世纪的巨型门户”的title进行了自证,同时也让世界通过深圳“窗口”,看到了中国深化改革、持续开放的强劲势头。

    “看着地图做生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去年9月,深圳出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占有率第一,迈瑞、理邦、开立等企业的医疗器械产品成功打入东南亚、欧洲市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等理念在国际贸易中充分显现。

    深圳海关关长陈小颖表示,深圳海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优化原产地管理,探索应用先进技术,创新监管机制,建设“智慧海关”,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圳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无需查验的包裹约22秒即可自动放行,约八成跨境电商包裹清关后一天即达“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更加“智慧”的深圳海关,让“海淘”一族实实在在享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红利。“智慧海关”助力深圳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据统计,深圳出口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中,机电产品占据最大头,占比达七成以上。深圳海关突出产业特色,发挥自贸区加原产地优惠的叠加优势,让企业享受关税减免、通关结汇和贸易畅通等方面实惠,为深圳出口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插上了翅膀。

    近年来,深圳机场海关聚焦生鲜冷链类货物增长,通过创新监管机制,支持深圳机场建设全功能货运门户口岸。“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利用便利条件,推动优质水产品、水果进入内地市场。深圳海关发挥关区5个冰鲜水产品入境指定口岸以及航线丰富的冷冻集装箱港口优势,积极推进“两步申报”“查检合一”“先放后检”等便利措施,提供优质快速的通关服务。

    通关体验不断提升。受益“一带一路”建设的不仅仅是货物贸易,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来往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旅客通关体验不断提升。

    深圳机场海关综合分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旅客出入境动态和海关监管现场承载能力,动态调配监管人力,制定新航线拓展规划,优化深圳机场通关流程;对接机场安检系统与海关后台远程判图系统,实现入境先期机检,提升旅客通关体验。

    截至2019年12月份,深圳机场共开通“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国际航线29条,正在逐步兑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国际航空枢纽的各项目。

    总之,“一带一路”于中国于世界都还在路上,我们要有信心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诚意和有针对性的手段把这件实际工程做大做好。

    40年再出发,留下的不仅仅是辉煌,还有经验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评价说,“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深圳奇迹”引发全球关注,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学习深圳的成功经验,走上经济增长快车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曾表示:“现在我们到境外去,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说中国提出来的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好,特别希望深圳把建设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带出去,希望中国把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深圳经济特区的模式移植出去。”

    1980年,深圳GDP约2.7亿元人民币;2019年,深圳GDP近2.7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全国第三,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1万倍。1980年,深圳GDP是香港的1/2500;2019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从一个海边渔村崛起为国际大都市,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是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成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前,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都没有经贸往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深圳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让外部资本进入中国,另一方面把国内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送往国外,实现投资与贸易双向互动。通过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融合发展,深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并加快融入世界供应链和全球分工体系,实现自身跨越发展。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深圳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方向。

    在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的时候,深圳自身如何在新潮流之中寻求进步与发展呢?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示,特区建立40年,深圳已形成了城市的“相貌”,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深圳,他认为如今的深圳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软身段,除了思考自身在国家发展中的使命、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外,还需具备“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的硬实力。他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国家对深圳的一份考卷,深圳应进一步明确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核心所在和主线所在,并基于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指标体系。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也表示,特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被推广复制到全国各地后,深圳经济特区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仍然需要坚持自身的特区功能,在多个方面持续创新,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他表示,深圳经济特区应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先行先试将是未来深圳在“双区建设”与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必须坚持的功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应进一步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积累高水平开放经验,继续为全国各地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特区经验。

    写在最后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面对新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外开放环境的变化,深圳正以更大格局、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正朝着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目标奋力前行。四十正青春、扬帆再起航,未来可期!

    深圳,交通加持下的未来

    深圳曾被《经济学人》评选为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也是最有希望担当科技创新领袖的中国城市。而今,科技的新兴力量裹挟着全球化的余威,正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和程度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和社群生活。在中国迈入新时代之际,深圳的未来是什么?深圳正在由一个“快跑者”逐步转型为一个“领跑者”。活跃的市场、包容的社会、繁荣的创新,为深圳提供了更多谋划城市未来的空间。

    深圳在五大领域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深圳将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线数量超过100条、国际旅客占比20%;协同开展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推进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延伸段等一批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建设……

    9月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深圳市开展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深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根据《意见》,交通运输部原则同意深圳在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都市圈轨道交通和站城一体化发展、港口城市近距离内陆港体系建设、高度城市化地区高速公路立体复合改扩建及自由流收费体系建设、智慧交通科技创新应用五个方面开展试点。

    在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方面,《意见》明确,通过3—5年,深圳机场多航站体系形成,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深圳机场与全球创新型城市、欧美澳热点城市及“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节点城市连接的国际航线数量超过100条,机场国际旅客和国际货邮吞吐量占比分别达到20%和50%。

    深圳与周边的惠州、东莞的交通衔接一直备受关注。对于都市圈轨道交通和站城一体化发展,《意见》提出,通过1—2年,启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延伸段、深惠城际等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深圳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深圳14号线东延至惠州惠阳、深圳11号线北延至东莞长安、深圳22号线北延至东莞塘厦等跨市城市轨道项目纳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通过3—5年,深圳6号线支线与东莞1号线黄江至深莞边境段完成衔接及贯通运营。

    《意见》还对港口城市近距离内陆港体系建设、高度城市化地区高速公路立体复合改扩建及自由流收费体系建设、智慧交通科技创新应用等作出了要求。

    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深圳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这对于深圳来说无疑是一利好的消息。

    对于深圳“十四五”规划系列的思考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的关键期,是中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攻坚期。在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世界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圳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和“重大风险叠加期”,要深刻认识深圳发展所处阶段,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

    在此之际,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发表了对于深圳“十四五”规划系列的思考。

    打造国际一流综合交通体系

    综合交通体系“十四五”规划中占有较大的“权重”。为什么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体系?这里面有三个主要背景。

    首先,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系体系,是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央深改委批准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内在要求,就是要继续先行先试,就是要做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在综合交通体系里怎么能做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就是要有发达的海陆空铁基础设施、高度连接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高度智能化、低碳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就在几天前,深圳公布已经率先进入5G时代,深圳成为全球第一个5G城市,这就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综合交通体系如何做到这一点?这是十四五期间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另外一个大的背景,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要做大湾区核心引擎,这个核心引擎,需要综合交通体系如何支持?如果没有很强的基础设施能力支撑的话,深圳的引擎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就只能自己和自己做,对外辐射和影响力是达不到的。

    第三个背景,就是颠覆性技术的影响和冲击。如果说新冠疫情、贸易摩擦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影响还有点远、不是那么直接,真正和综合交通体系相关的是技术应用问题。前面说了5G时代,将进入全面应用时期,还有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颠覆性技术与综合交通体系的融合,将是影响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

    如果从这三个方面的角度来讲,深圳的综合交通应该怎么做?现有的思路有四个定位:一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典范,二是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范例;三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标杆;四是面向未来交通科技创新高地。从上面三个背景来考量,这样的定位是合适的,但是,需要有具体的手段和强有力的措施。

    海陆空铁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要架构。深圳“十四五”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建设“一市多港”空港体系,扩大国际国内辐射影响力

    空港是高效率、大空间范围人员往来和高价值产品货物运输的主渠道。从国际影响力、国际辐射力来说,空港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十四五”的未来五年里,现有的宝安机场将完成第三跑道、卫星厅、第四航站楼建设,客货吞吐能力将显著增强,但仍不能满足大湾区、先行区建设的需求。在十四五期间,深圳将进入双机场、四机场时代,形成“2+2“的机场格局。双机场指的是深圳宝安+惠州平潭机场。如果深圳能把惠州的平潭机场作为深圳的第二机场进行建设运营,两个机场用轨道连接起来,“十四五”期间深圳就可以进入双机场时代。目前,广州已经在规划建设第二机场,成都天府新机场已经处于在建过程之中,深圳“十四五”要补齐航空港的短板,进入双机场时代。另外两个机场,就是樟坑径直升机机场、深汕通用机场。这两个机场应考虑提升能级,就是要研究考虑能不能升级为作为支线机场。还有,就是要考虑规划建设前海水上机场、深圳湾水上机场、大鹏湾水上机场,将海上航空旅游和直线运输相结合。

    要做大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在海港方面,国际航线在过去十几年里已经奠定了深圳作为全球基本港的地位,一直保持前四、前五的位置。反观空港国际航线覆盖,差距就大得多。成都上半年成了全球第一大客运机场,旅客吞吐量第一,什么原因?除了疫情影响因素降北京的飞机先到成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成都花大力气拓展引入国际航线。成都还提前谋划天府机场,其规模和影响力要与迪拜新机场平起平坐,在天府机场建成之后,可以想象规模和影响力还要翻倍。深圳国际航线的拓展力度比成都小多了。其中一个案例,深圳飞西雅图的洲际航线,由于补贴退坡而停飞。国际航线如何维持政策支持的力度,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加快建设深水泊位,打造国际中转港

    海港是全球货物贸易运输的主渠道,港口在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深圳需不需要港口立市?如果需要的话,就要把港口继续做实、做大、做强。怎么办?要加快东部港区20万吨深水泊位的建设,目前深圳只有东部盐田港区有这样的能力。西部港区的重点是铜鼓航道扩展,铜鼓航道是西部卡脖子的工程,要强化深圳港在大湾区和全球枢纽港的地位,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短板应尽快补齐。

    做大海港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发展国际中转业务。未来五年的吞吐量从哪儿来?深圳这么多年以来,90%以上的货源来自于200公里的半径内,这是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的情况下。如果珠三角加工制造产业外移、高附加值产业比重提高,港口吞吐量的增加很难持续。怎么办?要做中转的文章。新加坡、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港,做的都是国际中转的文章。深圳这么多年都没做起来,和厦门比,和广州相比,国际中转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国际中转、两头在外是需要政策上给力的地方。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吞吐量结构的变化。从历史上看,过去30年深圳港口都是以出口重箱为主,进口占的比例将来会均衡化,“十四五”期间将会出现进出口重箱的比例平衡的情况。

    提高港口铁路连接度,是巩固深圳基本港地位、强化“一带一路”枢纽能力的关键举措。欧洲港口新建的规划,铁路疏港比例达到65%,其余30%是内河疏运,公路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东部盐田港区具备铁路进港的条件,但平盐铁路以前规划设计的双线双层的条件已经没有了。盐田三期要考虑铁路直接进港再重新规划双线双层进港能力,争取铁路疏港重箱占比达到35%以上。可以把东部的陆路交通进行大的改观。铁路和港口衔接能力的高低是枢纽能力发挥非常重要的手段。南沙港具备很好的铁路接入条件,现在连接西部港区的平南铁路已经部分拆除,已经没有办法再连接了,东部港区的轨道双线双层的支线设计还是很重要的。西部港区怎么做?目前只能通过驳船运到东莞石龙铁路枢纽,从那儿再上铁路。驳船费用不是很高,两头装卸的成本高一些。

    高港口铁路的连接度,提高铁路疏港的比例,如果“十四五”铁路疏港占到35%重箱,我们对排放、城市拥堵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一直困扰盐田后方陆域的交通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拓展大湾区内外辐射体系

    轨道交通是深圳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外部、内部,满足大流量、低排放客货运需求的主渠道。“十四五”期间深圳的轨道交通将会成为投资的重头,主要是高铁和城际铁路。高铁主要的线路是赣深客专(深圳段),深茂铁路(深圳-江门段),光明城铁、深汕、广深、深肇、深南、广深超高速磁悬浮试验线,平湖国家铁路枢纽。城际铁路方面,主要建设的线路包括中南虎城际、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常龙城际、深珠城际、深惠城际、新增深中城际、深汕城际。需要关注的是深珠城际和深中城际,这是深圳向珠三角和大湾区西部的辐射带动的关键通道,“十四五”需要加快深珠和深中城际的规划建设。

    铁路客运枢纽将形成“五主四辅”的格局。货运枢纽主要是平湖国家铁路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已经做成了“一带一路”年最大的铁路港,深圳作为国家规划的十八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一直没做出来。“十四五”期间,平湖铁路枢纽作为国家级货运枢纽将发挥作用。另外就是深汕枢纽,深汕合作区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枢纽,除了高铁还有小漠港发展建设,还有深汕的通用机场,是海陆空铁立体的节点,我觉得应该重视一下深汕枢纽的建设问题。

    深圳将按计划加大地铁网线建设,并扩大深圳地铁系统和穗莞惠地铁系统的衔接。轨道交通把这些都加在一起会是很庞大的投资体量,这些在“十四五”期间大部分都能建成,都可以见到成效。

    重视城市货运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做了很多“人”的文章,但对“货”的运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城市、都市区货运物流通道体系、城市配送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随着电商快递的发展,我们不希望看到满街都是快递的分拣、遍地都是单车的情况。如果城市的货运基础设施不能够适时规划建设,恐怕很难满足未来大都市发展的需求。现在快递很多都在城中村里、临时场地在作业。

    货运通道体系,从公路上讲首先要强化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体系。另外,就是强化深圳机场、前海和宝安机场的绿色通道,把两个机场的快递物流连起来,这条绿色通道还是很重要的。

    十四五期间,要规划建设三级城市物流配送基地体系。原来深圳规划了六大物流园区,现在看,平湖物流园区很多物流用地已经变更了用途。前几年,我们做初步调查的时候发现深圳缺标准化的城市配送仓库面积300万平方米,现在看来这个缺口还会变大。没有都市配送体系,疫情来了应急的物资要储备,老百姓食品的配送、电商的配送,如果没有常规、永久化的基地,人口增加密度提升以后影响是非常大的。“十四五”期间把城市三级配送中心体系明确下来。

    加大新基建与综合交通体系深入融合,实现科技引领

    新基建与综合交通体系深度融合,要建国际一流的智慧交通ITS体系。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都是新基建的主要技术手段。深圳4.6万5G基站已经布设完成,5G要充分融入机场、港口、轨道交通领域,再就是进入V2V(车对车)、V2I(车对路)、V2P(车对人),我们也可以把车载做起来,打造5G化的ITS智慧交通体系。新基建和交通体系深度融合可能是深圳“十四五”综合交通的亮点,深圳可以做样板、做标杆。深圳已经做成了全球第一个5G城市,“十四五”要打造全球第一个5G综合交通体系,这就是新基建和综合交通体系的融合。

    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现在看海事、交警、交委各是各自的系统,深圳尚未建成统一窗口。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没实现得了,主要是数据主权,谁都不想把数据给别人共享。现在有了区块链的技术,不需要动数据的主动权,用区块链的技术,把在不同的数据主体上的数据通过应用的需求串联起来,这是可以做的。目前技术成熟了,新加坡已经把口岸单位用区块链做起来了,他们用的是超级账本的平台。

    车载的大数据应用也有广阔的空间。车载大数据可以显示出车用过去四年中30万辆车用数据,预测粤港澳大湾区货运物流枢纽的生成,车载数据可以直接从OD的矩阵导出现实的图,可以看到深圳东西向交通占到的量是最高的,南北向中部占得比较高,还有宝安、盐田一些节点,用交通大数据可以很好的指导未来交通的规划。

    建设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深圳的综合交通体系要智慧化,也要低碳化。首先要建立综合交通碳足迹的记录体系。我们要做最绿色的交通,我们要研究绿色港口、绿色机场、绿色公共交通、绿色货运物流,主要是把碳足迹记录下来。交通的排放对制造业、对所有的客户进行连带的记录,用实时的记录做真实排放交易,会改变以往配额制的碳排放交易。

    这是落基山研究所做的重塑能源的部门路线图。未来减碳的数量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实现,绿色交通体系里。

    什么是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体系?就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营体系,国际一流的智慧交通体系,国际一流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有野心,有信心,未来可期!

    9月7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新40年·新40企——深圳未来发展的新力量》报告,对深圳的下一个40年尤其是接下来5年的发展新图景进行了勾勒。报告预测:未来5年,深圳GDP增速预计达到6.5%,到2025年总量达到4.2万亿至4.5万亿元,人均GDP达3.5万美元,超过高收入经济体中位数。

    报告中还有很多振奋人心的数字:预计到2025年,深圳新经济增速预计保持9%,占GDP比重达50%;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将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将超过30家;深圳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枢纽与创新枢纽,有望跻身全球城市TOP50等。

    报告高度肯定了深圳40年发展打造出的实力,对深圳下一步发展及完成“双区”建设使命具有激励作用。这份本土研究机构推出的报告可谓“爱之深、情之切”,也指出了深圳的发展短板,那就是消费:深圳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仅为40%左右,不仅低于北上广,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公报显示,2019年深圳GDP接近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如果2025年GDP要达到4.2万亿至4.5万亿元之间,平均增速实际上要比6.5%还要高才可能完成。当深圳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保持高位增长任务很艰巨。

    除此之外,深圳是一线城市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城市,尽管深圳外贸上半年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向好态势明显,但较去年同期仍略下降0.5%。眼下,疫情全球大流行让世界大变局加速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外需不振和经贸摩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是深圳外贸增长的隐忧。

    在8月24日国家主席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增长潜力是由供给侧的技术可能性所决定,但能否“变现”还取决于需求侧。这也意味着,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供给不成问题,释放和提升内需才是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关键,这也正是新发展格局的要义所在。

    深圳同样面临这一命题的解答。报告提出,深圳有“大量高消费能力和高消费意愿的人口不断沉淀,新兴消费群体将进一步打开城市消费空间”。深圳应大力发展新消费、快时尚,通过消费引领促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高质量发展,从“出口-创收-消费”的增长循环,向“消费-培育创新-培育新企业-创造新产品-对外输出”转型。

    从国际经验看,在成为大国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形成。目前全球人口和市场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属于内需主导型,这种结构不仅推动了本国经济增长,还利于吸引全球生产要素的聚集,获得更低的发展成本。崛起中的中国经济正走在这条道路上,作为先行示范的深圳也理当积极探索、贡献更多经验。

    写在最后

    深圳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态度和城市梦想是明确的,这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的需求,成为连接每一个人城市梦想的桥梁。有野心有信心,深圳未来可期!(白晓娜整理)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