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人物:救援队潜水员陈一诺,陈思诚饰。
钟松民,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工程总监、高级潜水员。
唐顺杰,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上海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队长。
王海杰,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潜水员。
暴风巨浪肆虐的海上,救援队潜水员陈一诺和队友正在艰难搜救。忽然一声巨响,海边的山崖因为暴雨的侵袭,成片成片地坍塌,陈一诺遇险……
电视剧《碧海雄心》播到这紧要关头,正坐在沙发上观看的汪书勤快速起身,奔向厨房,用颤抖的手拼命擦拭灶台,任凭泪水在脸上流淌。尽管厨房已经一尘不染,可汪书勤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办法,让揪得生疼的心轻松一些。
67岁的汪书勤是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潜水员王海杰的母亲,王海杰在家很少谈工作上的事,在电视剧《碧海雄心》播出后,汪书勤才了解到儿子这份“玩命”的工作。
“替你担心,更为你骄傲!”汪书勤在电话中这样对王海杰说。而电话那头的王海杰只是笑着,他不敢告诉母亲,每次救人,他都是豁出自己的命。2011年10月10日,王海杰下水救助一艘辽宁籍倾覆渔船“辽丹渔26628”轮的四名幸存者。第一名遇险船员获救时,王海杰已在水下坚持了两个多小时,这已达到潜水作业的极限。“筋疲力尽,腿开始抽筋,胃里翻江倒海。”王海杰回忆道,当时水面指挥人员建议王海杰出水换人,但他坚决地摆了摆手。他心里明白,船舱内环境复杂,新换的人还得重新摸索前进,耽误时间,而现在是在和时间赛跑。王海杰奋力一跃再次潜入水中,又经历了近一个小时的生死搏斗。将最后一名遇险者救出水后,王海杰却瘫倒在甲板上。
2012年2月,王海杰被国际海事组织授予“海上特别勇敢奖”。
“自豪感占据了身上每一个细胞”
“长跪不起的获救人员,一声声哭喊着感谢党、感谢政府……”电视上播出《碧海雄心》这一画面时,泪水涌出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上海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队长唐顺杰的眼眶。自2006年成为救助队的一员后,唐顺杰一共参与了多少起救助,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类似的场景,唐顺杰并不陌生,但每次都会抑制不住奔涌而出的泪水。
“每次参与救助,我都会拼了命地往下潜,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承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唐顺杰说,完成救助后满身疲惫,但听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你们这些救命恩人”的哭喊声时,他和队友们的身心疲惫便一扫而光,作为救助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占据了全身每一个细胞,身上重新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敢与“死神”握手的“打捞人”
看电视剧《碧海雄心》,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的郑春高脑海中总会闪现同事钟松民的影子。在他看来,电视剧中陈一诺时常置自己生命于不顾的“冒险”,与钟松民十分相像。钟松民曾从倒扣的沉船中救出遇险人员,也曾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拆除“水下炸弹”。
1998年11月,钟松民带领“南天马”潜水分队参与翻沉于珠海洪湾水道的中国首例液化气沉船“华远”号的打捞工作。当时距离在珠海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仅3天,面对没有先例、不断在泄气的巨型“水下炸弹”,一个火星就会引发爆炸,把整个打捞队伍炸得尸骨无存。在与现场液化气专家协商制定了周密的应急方案后,钟松民带领潜水分队乘木头小船靠近现场,他第一个下水进入倒扣着还在摇摆的船底探摸堵漏,穿引钢丝绳,快速完成各项任务,为制定科学安全的打捞方案和成功打捞提供了宝贵的水下资料。
2011年12月8日,“都城588”运砂船倒扣在珠海高栏港海面,船员被困在沉船船舱内9个小时。钟松民接到通知后火速赶往沉船现场,他潜入倒扣的沉船中,了解船内情况,确定被困船员的位置,指挥附近的工程船吊住沉船尾部,保持船体稳定。电钻钻孔注入空气,防止舱内人员缺氧窒息,同时,用气割在船体开口,打开救人通道,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营救,钟松民终于把困在船舱里的船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工作24年来,钟松民先后参加了“南海I号”古沉船打捞,以及“气运881”液化气船、“夏长”轮等60多艘沉船的抢险打捞工作,多次获得“救捞功臣”“救捞勇士”等荣誉称号。今年,钟松民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追剧释疑
问:明明是海上救助的直升机,在电视剧里为什么会到水库和山地执行救助任务?这是否是虚构情节?
答:剧中情节均来自于真实的案例。虽然救捞系统4支救助飞行队主要职责是救助海上遇险群众,但由于他们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专业空中救援力量,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因此每当内陆有重大抢险任务时,往往也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如2008年汶川地震,救捞系统2架救助直升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15天内执行救助任务36起,共救助转移遇险群众225人。2013年,辽宁省抚顺地区连降暴雨,大批群众被洪水围困,紧急关头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两架救助直升机星夜驰援,冒着暴雨转运被困群众和伤员104人,创造了救助飞行队远赴内陆执行抗洪救灾任务救助人数的新纪录。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