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碧海雄心》人物原型追剧】 用智慧和坚定诠释责任与担当

    剧中人物:救援基地主任杜伟成,丁海峰饰。

    郑健,北海救助局副局长。

    刘海勇(右),东海救助局应急队队长。

    贝承璋,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主任。

    □人物原型

    在《碧海雄心》剧中,救援基地主任杜伟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演员丁海峰饰演的杜伟成沉稳、坚定,将一名救助指挥员的形象恰如其分地展现给了观众。

    事实上,该剧救援基地主任糅合了救捞系统三个岗位——救助处处长、应急队队长和救助基地主任的工作职责,这个角色也在现实中分别对应着3个人物原型。

    关键的指挥决策

    从水手到高级船长,郑健将15年的青春奉献给了航海事业。15年的海上历练,也为郑健的搜救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郑健担任北海救助局副局长,曾任交通运输部救捞局救助处处长。

    “无论是从动作、眼神还是语气,丁海峰将杜伟成的角色刻画得比较到位。但可能由于剧情需要,搜救方案基本由现场提出,杜伟成来决定,没有充分发挥救助指挥在救助方案制定中的指导决策作用。”郑健说。

    郑健介绍,作为一名救助指挥,一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海上应急处置经验,能够做出精确的专业判断,否则会造成重大失误;三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那么,现实救助中,作为一名救助指挥是如何履行使命的呢?2015年11月22日,“华东26”号货船在曹妃甸东南13海里处走锚,左锚和舵叶丢失,15名船员遇险。当时海面浪高6米,两船上下落差有近10米。“北海救112”轮船长提出为遇险船舶系上钢缆的救助方案。救助指挥中心对方案进行汇总判断,坐镇指挥中心的郑健对方案进行了完善,一是因风大浪急,要做好带缆不成功的准备,二是通知直升机做好出动准备,三是同时增派“北海救117”轮在船舶漂移路线守候,避免遇险船舶碰撞海上钻井平台。经过多次尝试,“北海救112”轮终于带缆成功,整个救助过程历经41个小时。可以说,后方救助指挥中心全方位预案,对于整个救援任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千锤百炼演绎精彩

    刘海勇,东海救助局应急队队长、剧中救捞局靳局长的扮演者。

    作为一名“骨灰级”的潜水员,刘海勇今年59岁,干救捞一行已经有40年的时间。从一名普通的潜水员,到工程队队长,再到救助站站长、救助基地主任、应急队队长,虽然职务一直在变动,但是潜水员的头衔却一直跟随着他。年近50岁的时候,刘海勇还在从事潜水员的工作。他说:“我就是热爱潜水员这个职业。”

    临近退休,刘海勇还与演员唐国强演了几场对手戏,而且扮演的就是救助人。“开始演的时候,导演也没给说戏,有些紧张。但只演了第一场,我就完全放开了。因为剧中很多情节和我的日常工作很相似。有几次我发现台词和实际工作有出入,我就按照真实情况来展现,导演直夸演得好。”刘海勇回忆说。

    讲起救助,刘海勇立刻严肃起来。他说,相比剧中很多应急队员训练在游泳池中进行,真实的训练是有体系的,也要纳入考核。例如每日一练、冬季大练兵、夏季大比武,还有适应新装备、新技术的专项训练等。训练方式也分为单兵技能训练、集群综合技能训练、实战应对能力训练。他说,搜救就像去参加一场战役,每一名应急队员都是一名战士,只有平时做好系统的训练,才能够无往而不胜,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既是指挥员也是指导员

    “既是爹,又是妈。”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主任贝承璋这样形容基地主任这一工作。

    作为南海救助局分支基地主任,贝承璋与队员们同吃同住,有时队员们有心事,大家就一起到街边喝点啤酒。遇到紧急救援任务,他是救助指挥员;平时大家的生活训练,他是指导员。“救助这个职业有它自身的特点,队员们往往远离家庭,我必须时刻关注关心大家的家庭困难、生活思想动态,这是基地日常管理必须要做到的。队伍稳定了,我们的救助行动才能够安全、有效地开展。”贝承璋说。

    剧中,救助越南渔民的情节由贝承璋和同事们的真实救助案例改编而成。2008年的西沙大救援持续了三天三夜,由于是一次涉外救援,情况就更复杂。贝承璋回忆说,那次的救援主要有几个难点:一是越南船民在岛礁躲避台风,救助船舶前去营救,在船舶操作上存在风险;二是遇险人员众多,语言不通,恐慌的越南渔民在接受救援时,容易产生混乱,发生次生的伤害或失序。救助要在做好补给的同时,做好现场秩序的维持工作。最终,此次救援任务圆满完成。而这样的救助,每年基地要承担几十起。

    每一次救助都是在与灾难争夺生命,每一次出动都要奋力搏击。这就是可爱的救捞人,这就是可敬的救助指挥员。无论国内救援亦或国际救援,他们总是将被救人的生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用奉献和担当守护着当代中国救捞的光荣与梦想。

    □追剧释疑

    问:这两天剧中陈一诺、高亮以及整个救援基地因为“救援不利”被告上法庭,请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答:这确实根据真实情况改编,但不是发生在救助飞行队。执行海上救助任务通常是在恶劣的气象和海况之中,此时不仅被救人员生命垂危,救助人员往往也身处险境,尤其是在救助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事情和不可抗力导致救助迟缓受阻,但我们的救助人员一定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救助任务。因此遇险待救人员一定要积极配合救助人员,同时也希望社会大众对海上救助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本系列报道刊发完毕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