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抢滩千亿规模产业洼地 光合文旅潜心打造帕兰研学小镇

    近期,著名上市企业光合文旅再度出手大动作,将与政府通力合作,巨资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小镇——“帕兰研学小镇”。该小镇集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诸多元素于一体,以研学旅行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整合不同业态的资源与优势,创新发展,塑造国内一流研学产业小镇。

    文旅研学是何来头?

    为什么要斥巨资开发这样一个小镇?研学这一概念对于很多人也许还很陌生,研学这一概念不同于三三两两的游学,而是通过成建制的组织学生集体旅行,走出书本,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感受自然。更多的去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以及传统地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立德树人。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学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与成熟经验,而在我国却还相对空白,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产业仍处于潜力洼地不被人们熟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的影响以及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诉求的政策催化,研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研学:国家战略级考量

    2016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驻日使馆“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及其对我的启示和相关建议”上作出批示,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从而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以此衔接的校内与校外教育,让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2017年5月,由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已开始正式实施,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进一步加快了推进研学产业发展的速度。如此密集的政策指示,国家领导人及政府对研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光合文旅抢滩千亿规模产业洼地

    根据2016年中国在校学生及学校数量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小学在校生9169.26万人,初中生在校生6906.28万人,高中生3626.33万人。粗略的算下,中小学生人数规模过亿,研学产业的市场潜力可见一斑,研学旅行消费需求强劲,超千亿的市场经济规模不可小觑。

    光合文旅响应国家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主研发出的重要文旅IP产品帕兰研学小镇。通过选择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市、县、区,针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涵盖教育旅游、亲子体验、社会实践、主题营地、户外拓展、自然科考等领域,打造“四区一中心”,即研学教育区、实践活动区、观光娱乐区、商贸餐饮区以及智能化互联网中心,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地缘文化,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历史”,坚定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激活文化生命力,加快中华文化布局。小镇因地制宜,以研学旅行为核心,以历史文化为底蕴,定位打造的特色研学小镇。

    目前,光合文旅主导的河北青龙帕兰农旅研学综合体、山东帕兰少儿齐文化研学基地、山东临淄帕兰蹴鞠小镇等都在积极推进当中,其中临淄帕兰蹴鞠小镇已经建成落地。小镇占地面积约396亩。小镇以校园足球和足球研学为特色,着力打造产、学、研、赛一体的青少年足球王国,聚力成为足球爱好者的天堂、球迷的圣殿,弘扬足球文化的制高点。山东帕兰少儿齐文化研学基地以齐文化资源及滨河开放空间为依托,以齐文化研学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齐文化、影视文化”概念创意整合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国内外一流的青少年儿童文化旅游综合体,是国内首个齐鲁文化研学示范基地。

    牢记使命 光合文旅助力国家人才战略

    帕兰研学小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教育娱乐化、娱乐教育化、体育娱乐化”为导向,以研学旅行、素能教育为切入点,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儿童,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路线,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见、寓教于知、寓教于游的方式,促进校外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

    习总书记曾说“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研学的目的则就是要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下、增强民族认同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让青少年真正的强起来。光合文旅打造的帕兰研学小镇,正是这样一个培养青少年成长的载体。帕兰研学小镇不仅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更多的还肩负着教育兴国的历史使命。

    (新媒体责编:zpl)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