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恒昌风控技术研发进步建立网贷护城河

    回望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网贷行业进入疯狂爆发期,市场年均增速为2.8倍。网贷行业整个市场规模从数亿级崛起到千亿级,只用了短短4年。在李开复、经纬中国张颖、华兴包凡等创投圈大佬警告的“资本寒冬”来临之前,网贷行业一片繁荣。然而,当时看似晴空万里的网贷行业,也仍然盘旋着两朵“挥不去的乌云”:大量的创业者涌入造成的产业泡沫 ; 新兴市场不规范,风险事件频发。终,这两朵乌云转化为网贷行业的暴风雨,资本寒冬加上监管规范让网贷行业进入下半场“洗牌期”,许多网贷公司被淘汰。然而有趣的是,虽然网贷行业内平台以每个月几十家的速度消失,但网贷行业产业的交易额仍然在增长——这证明了市场需求仍然强劲,而许多头部公司正在崛起。

    成立于2011年的恒昌公司CRO(首席风控官)陈以平博士和韦物主义聊起了网贷行业的未来。这位乔治华盛顿大学运筹学博士,是有着十几年金融风控经验的资深专家,他认为:“网贷行业在中国是传统银行的重要补充,中国的银行基本很少给中小企业、个人做小额,网贷行业则很好的补充了这一点”。然而,网贷行业发展也进入了“深水区”。网贷行业野蛮生长期的风险事件,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降低风险”这简单的四个字关系着网贷行业的未来,风控技术的研发和进步势在必行。恒昌多年来一直坚持小额信贷原则,将安全合规、风控管理放在企业发展的位,并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风控的研发中。只有完善的风控体系的建立,才是网贷行业公司“护城河”所在,甚至是整个产业的“护城河”所在。

    作为传统银行的有益补充,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显而易见,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实现金融的普惠性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加强监管和行业逐渐回归理性的过程中,网贷行业已经回归本质,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一、平台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给予人合理的回报;二、如何实现债权的安全匹配,让出借资金风险小化。

    用“黑科技”,建立“棱镜”风控体系。作为普惠型金融公司,恒昌客户多而散(服务100万以上用户,严格遵守小额原则),意味着恒昌必须能对海量用户快速进行信用评级。

    与大额对一个个营收过亿的企业进行具体分析不同,恒昌每天必须面对成千上万的申请,如果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工一对一细致审核,那么这个成本是无法想象,也无法达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传统银行一直不能做小贷的主要原因。

    如何面对海量用户,如何以低成本高效的方式去控制风险呢?陈以平博士介绍了具有恒昌特色的 “棱镜风控体系”。恒昌内部把这个体系阐释为“四化”,即数字化、系统化、模型化跟自动化。在海量数据基础之上,“棱镜”就成为了恒昌的风控大脑。

    恒昌CTO薛正华接着介绍到:“恒昌在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260多条风控应用规则在使用中。语音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知识图谱等这些先进的金融科技的应用,形成强大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利用这种高科技的手段能够有效地去防止金融的欺诈行为。”

    线上线下结合:人机合作,全民风控。硅谷传奇人、创业者彼得·泰尔( Peter Thiel)旗下的Palantir Technologie公司,为政府和金融公司提供服务,搜查恐怖分子和金融诈骗罪犯,而他们用的正是人机结合的方式。彼得认为,人和机器目前都有其局限性,机器可以从海量样本中搜寻到可疑样本,而人类可以在小范围可疑样本中精准找到罪犯。

    在强大的数据收集与黑科技之外,恒昌还以人机合作,全民风控的方式来建立终的大风控闭环。恒昌明白,网贷行业风控是优先级,因此采用全员参与风控的方式。直接触达数百万客户进行信审的员工不但承担审核用户信用的任务,还承担着风险评判的任务,通过资料审核以及走访很多相关人员,综合去判断借款人是否可靠,让人工判断与机器判断结合成为一个更可靠的体系,线上线下结合,防止采用单一体系而形成的风口盲点。

    陈以平博士说:“恒昌专职做风控的就达到上千人,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庞大的团队,但是在恒昌我们提倡的是人人做风控,因为风控不光是风控人员的职责,也不光是风控人员自己就可以做好的,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在前沿跟客户接触,还是你在后台做技术,你都要有这个风控的一根筋 ,虽然不是风控人员,但是我们对你的风控是有考核的。”

    网贷行业已经进入了发展“深水区”,而行业如何回归本质,实现风控标准化,赢得公众的信任,远比生造各种“科技金融”、“智能金融”性感概念更为重要。网贷行业在关键节点上,那些具有强大风控能力的公司,才是这个行业终的赢家。

    (新媒体责编:zpl)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