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对如何让“斑马线”成为“安全线”的思考

    人民交通网讯 斑马线,俗称人行横道线,是行人过街的安全线,折射的是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反映的是对人的生命尊重。斑马线既是道德线,也是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交通通行规则线。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车、路等道路交通安全因素均呈迅猛发展之势,斑马线上事故多、死亡和受伤人数多成了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痛下决心治理的社会“顽疾”。在此,笔者就礼让斑马线存在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简单剖析,并就让斑马线成为安全线的对策建议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礼让斑马线存在的问题

    机动车驾驶人,认识存在误区。一是“灯绿不让”。目前,大部分机动车驾驶人知道机动车需要礼让斑马线,但个别机动车驾驶人认为,只要行车绿灯亮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加速通过斑马线,即使当时斑马线上仍有行人和非机动车在横过,也照冲不误。二是“人少不让”。个别机动车驾驶人看到前方只有三两个人或者一个人、一辆非机动车在横过斑马线时,认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为了自身安全立即会遇车止步,自觉礼让机动车。三是“没灯不让”。当前,很多城市非常多的路口虽然规划设置有斑马线,但是却没有红绿灯,绝大多数机动车驾驶人认为没有交通信号灯,也就不存在闯红灯被处罚的风险,所以根本不会自觉提前减速,更不会礼让行人和非机动车。

    非机动车驾驶者,安全意识淡薄。众所周知,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非机动车驾驶驾驶者不需接受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文明行车及驾驶技能培训,不需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领取非机动车驾驶证,甚至个别地区非机动车可以不用注册登记,致使非机动车驾驶者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淡薄。例如个别自行车、电动车等车型的驾驶者不知道过斑马线时,根据法律规定要下车推车行走,看到绿灯还有几秒钟或黄灯闪烁时,仍认为还有时间足可以快速骑行通过斑马线。

    “中国式”过马路思维牢固。一是“羊群效应” 现象泛滥。大多数人有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法不惩众,凑够“一撮人”,就理直气壮地闯红灯,机动车驾驶人只有“傻傻地等”,无奈地等一群人走过斑马线时,可机动车行车红灯也就亮了。二是“侥幸心理”作崇。个别人一看左右都没机动车行驶,或者行驶的机动车距离斑马线较远,估计自己在这个时间内,可以安全地走过斑马线,于是迈步横穿斑马线。三是“旁若无人”现象突出。个别年轻人喜欢在参与交通时玩手机或其他视听产品,或低头看视频,或将耳塞堵住自己的耳朵,一路走还一路哼哼地唱,过斑马线时不观察周边交通状况,旁若无人、旁若无物。

    问题存在的原因

    宣传渗透力不强。长期以来,个别部门和单位包括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采取的方式方法简单,给交通参与者枯燥乏味的感觉,不是一味地说教式讲座,就是发发宣传资料、放放光碟敷衍了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交通参与者心里激不起波澜,纵然当时心里激起的一圈圈涟漪也会很快风平浪静,不会铭记在心,更不会实践于行。

    管理处罚难度大。一方面,由于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均存在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有限的警力要去管理那么多个城市的斑马线,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对斑马线上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了,导致斑马线上违法的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有机可趁;只有斑马线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后,才会对负有责任的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处罚。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普遍存在交通科技安全管理设施滞后;特别是用于固定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交通违行为证据的设施设备相对滞后,加之对行人和非机动车处罚较轻等原因,形成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不礼让斑马线上交通违法行为束手无策的局面。

    规划存在潜隐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来规划设置的斑马线,有些已经满足不了新的城市道路通行实际需要。一是斑马线设置过于集中造成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频繁地“礼让”,给道路带来拥堵,降低道路通行效率。二是斑马线设置距离过远、密度较小造成行人不愿绕路从斑马线上行走,而选择从道路中间横穿公路,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三是存在斑马线有缺失、模糊不清、斑马线旁设置停车位遮挡了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的视线等安全隐患。

    社会共识未形成。城市交通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所有交通参与者共同维护。礼让则是一种价值导向,需要所有交通参与者共同努力、目标一致。行人非机动车驾驶者过斑马线都希望机动车停一停、等一等;同样,机动车驾驶人和乘客也希望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能按交通法律法规规定走好自己的路。可以说,斑马线上的规则,是依法治理与以德倡导构成的并行规则,其目的只有一个,即确保斑马线上的安全、呵护斑马线上的文明。但是,个别人对斑马线上的安全、斑马线上的文明熟视无睹,或以自我为中心,或以从众为价值取向,礼让斑马线的共识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

    让斑马线成为安全线的对策建议

    广泛开展宣传,倡导文明交通。一方面,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礼让斑马线的注意事项及法律责任等信息,加强对群众礼让斑马线的引导和教育,杜绝因不礼让斑马线而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另一方面,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为载体,突出“礼让斑马线”这一主题,深入城市各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地,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讲授道路交通安全课等方式;最好结合当地的文艺演出,编排一些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展“车让人、人让车”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真正把礼让斑马线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营造浓厚的文明礼让氛围。

    科学安排勤务,严控通行秩序。进一步加大路面管控力度,科学安排勤务,建立定人、定岗、定责的网格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在严格按照上级公安机关要求扎实治理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集中统一行动的基础上,突出辖区重点路段、重点时段,常态化组织开展区域性行动,通过现场处罚、口头教育的方式,对不礼让的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进行劝导教育、处罚。同时,依靠科技手段,借助执法记录仪、手持摄像机以及现有的各类路面监控设施系统,严查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通过监控抓拍的方式对违法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进行取证,采取以车牌号找人和人像比对的方法进行查处。

    加强分析研判,细筛漏洞隐患。一方面,应全面分析研判城市交通流量、流向、流速信息和时空分布情况,精确把握高峰、平峰、低峰等时段流量变化特点,明确交通信号灯配时转换时间节点,完善现有配时方案,灵活调整信号控制策略,对短距离路口、复杂交叉路口、学校周边路口等特殊路口进行精准优化,确保交通信号设施科学、规范、有效。另一方面,对城市主要路口、路段的斑马线、行人过街信号灯等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发现斑马线缺失、模糊不清、斑马线旁设置停车位遮挡视线等隐患,及时提请政府责成相关部门整改;及时修复和调整行人过街信号灯无法使用或者不齐全、不规范等情况,让礼让斑马线有线可让,并合理施划通行引导线和提示标识,完善安全、连续的步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达到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的目的。

    依靠多方力量,推进社会共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会同宣传部、文明办、文旅局、城管局等部门打造礼让斑马线的示范路口路段,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形成示范辐射效应,不断强化礼让斑马线的良好氛围,引领带动斑马线通行环境整体提升。在加大对不礼让斑马线行为交通违法行为治理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监督不文明礼让的行为,通过电视曝光的方式,对存在不礼让斑马线的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进行曝光,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礼让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监督氛围,让群众自觉养成礼让斑马线的习惯,确保斑马线成为安全线、生命线、风景线。(柯林    蒋雷)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