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4月P2P网贷行业涉及车贷业务的正常运营平台数量有332家,这与之前鼎盛时期的1700多家相比,可谓“损伤惨重”。车贷行业正在经历一轮大洗牌,有伤亡,有阵痛,但最终能够留存下来的,都是业内的“特战队”。那么,车贷行业究竟经历了什么?未来又该如何合规发展呢?
5月26日,车贷联盟在北京主办“2018汽车金融生态峰会”,微贷网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和会长单位受邀出席,共同对车贷行业以及前景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刺刀见红,江湖暗战
2012年,车贷还处在草莽时代,没有产品、没有服务、没有风控,一群“黑恶势力”靠着粗蛮的手段做起了高息的车贷。
在这个阶段,创新的互联网车贷平台要进入市场,阻力自然不小。据了解,微贷网进入杭州车贷市场的时候就受到了不少攻击,甚至被要求搬出苏北市场。
2015年之后,因为小额分散符合监管特征,一大批车贷从业者跑步进入市场,车贷平台剧增至上千家,但实际上,市场增量的速度并没有赶上车贷平台增长的速度,包括用户对车贷的意识也没有完全建立,由此,套路贷、二押、高坏账接踵而至,乱象频发,行业参差不齐。
蛋糕有限,但谁都想尝一口,你争我抢,竞争白热化。可想而知,随着发展的深入,优胜劣汰,行业必将分出高下。
随后,2016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出台,车贷增量市场受限,只剩下存量市场,再加上用户更倾向于低息和低风险,使得行业的风气慢慢净化,价值取向也开始回归。
合规本质,二八效应
2018年,对车贷行业而言,是一场大洗牌。监管趋严,所有车贷都面临备案大考,等待他们的要么是合规经营,要么是黯然离场。
近期,运营4年多的车贷平台沃时贷宣布清盘,杭州一家以车贷为主的P2P泓源资本紧随其后,也选择清盘。据悉,还有很多车贷平台也在酝酿退出市场。
究其原因,清盘的车贷主要是由于合规整改之后,拒绝暴力催收,坏账率增加;综合年化不得超过24%,导致线上运营成本过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网贷清盘退出的增多,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平台预计达不到合规整改的要求,备案没有指望,选择退出。另一方面,在政策的规范要求下,平台的预期收益大大降低了,比如,各种收益综合利息率限制在24%以内,平台运营的固定成本没有减少,催收手段逐步规范,呆坏账率有所增加,一些规模小的平台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只能选择退出。”
对于一些规模小的车贷平台而言,备案整改直接“要了他们的命”,但在合规发展的大潮下,车贷平台只能顺势而为。
良币必将驱逐劣币。随着洗牌的深入,二八效应显现,一些头部车贷平台,比如微贷网的优势浮出水面。
立足合规 服务实体
据统计,全国有近2亿多车主,每年有2000多万新的车主加入这个市场,而且中国还有近1亿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微贷网创始人兼CEO姚宏在2018汽车金融生态峰会上表示,“从微贷网已有的借款数据需求我们发现,微贷网的客户与小微企业主的匹配度达到8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服务的客户85%以上都是小微企业主。所以如果我们按照合规的方法去做车贷,我们就是在服务实体经济,脱虚入实。”
那么,从微贷网自身的业务而言,是如何做到合规的?
据了解,在《暂行办法》未发布之前,微贷网就是从事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资金一一匹配的业务。为此还成立了投监会,让投资人看他每一笔出借的资金是不是给借款人,还可以监督所有的流程和资料,跟借款人核实。
此外,微贷网还进行了产品升级,推出了微贷“0”时代,新产品与原来的产品相比,有四个调整点,分别是:首月0费用,到账百分百,费用超透明,全国一费制。
在之前,车贷平台对借款人要收取几十种服务费,借款人到账金额是扣除服务费之后的金额,但是微贷网率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废止这些服务费,而且首月免收费用,借款金额全到账,并让借款人在借款之前就知道费用清单,整个收费流程更加透明化。
但是这种做法,对车贷平台的考验也不小。因为拒收服务费,微贷网的业务大幅度下降了70%-80%,这对于一些小规模平台而言是无法承受之重,但对于车贷老大微贷网来说,虽然有阵痛,但反过来也有助于其加快产品创新升级。
业务合规前提下,车贷平台要想平稳运营,贷前风控是重中之重。二押、欺诈等手段如果不能识别,对平台的坏账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对此,微贷网在贷前审核阶段投入了大量的科技研发,以高学历人群组成不同团队,自建风控模型,成功将10%左右的逾期率降低了3%,截至目前还在创新产品,继续降低逾期率。
车贷头部平台都尚且为了合规和用户体验在努力,起到带头作用,这对于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新媒体责编:zpl)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