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均不可避免地对银行信贷资产产生影响,并因此产生银行不良资产。不良资产(NPL)主要是指银行的不良贷款,即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贷款。因此,不良资产不仅是银行的包袱和负担,更是阻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老大难”。而另一方面,法院在判决该类不良资产的处置之后,“执行难”又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难道不良资产“老大难”问题,就真的无法很好地解决了吗?
据报道,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性金融风险也逐渐加剧,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等问题,自2012年三季度起,银行业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均进入上升通道,截止到2017年6月底,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已达1.64万亿元,而关注类贷款约3.4万亿元。
除了银行业这一块,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信托等,不良率比银行业更高,不良规模也呈现上升态势。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两者加起来可能将达4.8万亿的规模。业内认为,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实际的规模可能已达10万亿左右,一段时期内将持续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