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提起来仿佛已是几个时代的轮回。
人民交通杂志(本刊记者 / 白晓娜)茶坊、酒肆、说书、评话、讲史、小唱……宋代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
那里,雪月风花在柴米油盐里化成悠长的叹息;那里,才子佳人在悲欢离合里说着缘起缘灭;那里,人生与世界,仿佛都在酒杯里,婉约着,悲凉着来往不休的过客行人,在遇见与离别中,让心事流放于文字。于是,有了宋词。有人徘徊堤岸,看晓风残月;有人独上高楼,看碧树落花;有人悠闲自得,看山前星雨;有人凄凄切切,看满地残红。
《清平乐》的热播,再一次将大宋带回到人们的眼前。随之而来,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的《清明上河图》再次成为的焦点。作为一个拥有130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汴京的城市交通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看一看《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汴京的交通状况。
画中虹桥
6月,跑男团集体“梦回”北宋,走进“清明上河图”,在繁华的汴梁展开了一场烧脑的高能旅程。除了高能的烧脑设置,节目还呼吁大家关注传统文化,从“清明上河图”到“河南武术”再到“瘦金体书法”,为观众带来满满的文化获得感。这一期的主题是清明上河迷局——虹桥漕运事件。那么被《清明上河图》中最热闹的画中央的虹桥在这幅画中是怎样的存在呢?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宋代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忠实地描绘了一座此种结构的木拱桥,这座桥建在当时京城汴梁东水门外的汴河上。
据《东京梦华录·河道》记载,“虹桥”,无柱,皆以巨木架,饰以丹艘,宛如长虹。这座虹桥虽然早已不存,通过画家的精心描绘,今天还可以了解桥的结构概况。
从资料记载中得知,桥本身是“取大木数十相贯, 架为飞桥,无柱”,无疑是一座木拱桥。虹桥是一座单跨木拱桥,跨径近25米,净跨约20米,拱矢约5米,桥宽约8米,拱券髙度薄,配以丹饰栏杆和两岸桥头的华表,整体造型轻盈若长虹当空。
桥拱主要部分从正面观察为五根拱骨互相搭架,实际可能为六根拱骨,最末一端埋入拱址,被培土后不够明显,每根拱骨搁于另二根拱骨中部的横木上。单独一片拱架是不能站立的,至少须有两片拱架用横木联系起来。横木除了支撑联系的作用外,同时又是拱架分配力量的关键,在各节点上使用类似“铁马”的铁件把下缘的拱骨和上缘的拱骨联成整体。这样就可利用拱骨密排的挤压作用,达到限制结构几何变形,具有现代结构上纵横联结的作用。
《清明上河图密码》作者冶文彪说,“船要穿过虹桥桥洞,但桅杆高过桥梁,眼看要撞到,船上和桥头、两岸的人这才发觉,船工们也才慌忙放倒桅杆。初看只是一时疏忽,但细想一下,就会觉得不太合常理。河上视野很好,船上船工们显然是常年航运的熟手,桅杆明显高过桥梁,桥梁又没有被遮挡,两岸又有上百人看着。按理说,不应该临到桥洞前才发现要撞到。而整幅《清明上河图》处处写实,生动逼真,没有一个人物、一个物件或一个线条的粗疏,但在画眼处,偏偏有这么一个不太合常理的意外事件,这是我考证的起点。”
而此时一艘要穿过虹桥的船正急急忙忙放下桅杆,船上、桥上、汴河两侧的行人都神色紧张。虹桥是整幅画的画眼,要解开这个奇局,就要从这里入手。
汴河:汴京的生命线
在这幅长达5米多的风俗画长卷中,汴河风光占了画面五分之二的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表现汴京城外的一条河?原因只有一个,这条河对于汴京城实在太重要了,它堪称汴京城的生命线。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在那个时代,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的效率要高很多。开封城有五丈河、汴河、金水河及蔡河等4条河流贯通其间,其中以汴河最为重要。汴河是隋代大运河的一部分,它是在天然河流基础上加以人工整治的运河。每年有百万石的江南大米和各种物资经过汴河运入京城。
码头的主航道中一条货船逆水而上,船右舷上面的水手们都在严密注视时刻应对,避免与停泊的船只发生碰撞。在江河走安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船头前面一艘停泊在码头,欣左预已出来一位水手,时刻注意行船的动向,准备排除船只之间的碰撞,行进中的船只似乎要泊岸了,该船的“头纤”(拉纤队伍的第一位纤夫)己回过身来招呼伙伴们收纤。再往河道上游看去,一艘船上有八位橹工摇橹,可见水流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位舵手严密注视着前进方向的水情与船情。前面一艘客船正忙着靠岸,这儿是客运码头,客船上有二十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船顶的几位船工正在收帆放桅,有的船工正在接收从虹桥上抛下的缆绳,准备把客船牵引到码头,再拴牢在岸上的栓船柱石上,以增加客船的稳性,左舷上的水手用船蒿把船撑向码头,以增加向码头靠近的动力,船头有两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右撑,一面扭头注意码头,用以使客船对正码头调整撑船力度,另一位船工手拿撑蒿右手向前挥动、指挥码头的船工接应,看来他应是此客船的水手长了。客船体形宽大稳性相当良好,船工各司其职工作相当熟练,动作非常协调,看来是一帮素质非常高的船工,舱体与舱面有封闭与阻隔,并有舱门便于客人出进,船没停稳之前舱门决不打开,安全措施相当严谨,可以断定是一艘安全性能良好的长途客动船。
交通工具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往往是各种力畜。因此,在《清明上河图》中,驴、马、牛和骆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从右往左打开这幅长卷。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一队由远及近的驴子,一前一后两个赶驴人。
在宋代的山水画中,驴子更是司空见惯的存在。无论《溪山行旅图》还是《江山秋色图》,我们总能看到驴子的身影。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小诗《剑门道中遇微雨》中也曾经写过:“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驴子在宋代交通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驴比起来,马高大威武,但马对饲料和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平民百姓养不起。相对于马,驴就比较温顺了,也好养活。不仅在中国,在国外,民间也多用驴来做交通工具。
古代女子老人出行一般多骑驴。比如著名的张果老倒骑驴。骑驴似乎也是神仙和隐士的标配,水浒传引首中写道:那时西岳华山有个陈抟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一日骑驴下山,向那华阴道中正行之间,听得路上客人传说,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那陈抟先生听得,心中欢喜,以手加额,在驴背上大笑,攧下驴来。据统计,全画大约有50头驴子,驴子也是北宋时期最为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相对于随处可见的驴子,马在画面中的数量要少得多,大约有20头左右。马的主要功能就是驼人,画中那些骑马者看上去都是有身份的人。城门外平桥东头那个骑马的青年,他身前一个家仆手拿竹条开道,身边一个牵马者,身后一个挑着担的随从。图中最声势的骑马者是一名官员。他头戴席帽,9个随从前呼后拥,有手拿竹条开路的,有背行李的,有扛遮阳伞的,还有执辔牵马的。有人说,虹桥西头那个骑马的中年男人就是张择端自己。从整幅画面来看,这是兼具温厚气质和忧患意识的一张脸。其实在古代马不必多说,是出行的流行工具。
画面中城门前后的一队骆驼格外抢眼。第一头骆驼已经探出半个身子,最后一头骆驼还留在城里,这种半遮半掩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群来自西域的商人。的确,当时前来汴梁做买卖的不仅有国内的商人,还不乏境外的客商,从西北方来的外国人经常是赶着骆驼队而来。
不过话说回来,沙漠的主宰者——骆驼,古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而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骆驼也同样功不可没。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背驮物品的骆驼在沙海里穿梭,留下了一串串悠扬的驼铃声,婉转动听。
沙漠地区植被稀少,干旱缺水,气候干燥,经常会有沙尘暴,天气十分恶劣。而且沙滩、沙丘的地势也十分不利于行走,这个时候骆驼的出现简直是帮了大忙。骆驼天生性情温顺,不仅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生存3周,甚至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一个月之久。骆驼光靠戈壁滩上的驼印就能找到水源,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骆驼与荒漠草场和谐共生。
骆驼这样的特性和优点被人们加以利用,载人、运输的用途十分强大,使者们依靠骆驼克服了重重艰险,在生产力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的情况下,披荆斩棘,成功的把西方的文化、商品等带进中国,又将中国的文化、商品传播出去。
《清明上河图》见证了江山换代,目睹了人心的险恶,国破家亡后的人间地狱。画卷仍然是千年前的那幅画,世界却早已不是当年的世界。在这片天地之间,你我都是过客。唯有美的东西才是永恒。就像《清明上河图》中的跋诗: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代无?独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物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