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将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提出要求及一揽子举措。
很快,《意见》提出的“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热议。那么,《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提出的举措有哪些亮点和创新,将在哪些方面提高老年人获得感?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
如果让我们去做50年前的年轻人,我们能比长辈们做得更好吗?
如果长辈们有机会做这个时代的小鲜肉,他们会不会比我们更加朝气蓬勃?
曾经,北京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内务社区给老人和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尝试的机会,连续两年组织的“当我像你一样”活动,让两代人能够互换身份,体验对方。
“跟年轻人一起活动,心情特别开阔。”72岁的蔡汝军参加活动后开玩笑说自己还不能被称为“老人”,“按照年龄划分的国际标准,75岁以上才是老年人,我现在还是中年末尾。”
蔡汝军和院里的郭慧兰一起,与“结对子”的芃芃和笑笑合并活动。四个人逛了故宫和景山公园,相谈甚欢,最后还相约再去天坛公园逛逛。郭慧兰的女儿亲手编了手串儿送给笑笑。老人们的乐观心态、准时原则、不服老的气质都让笑笑印象深刻:“与这些没有血缘的老人交流,我们不自觉地遇见和预见了未来的自己。其实老年是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开始,他们有更升华的精神境界,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了解并理解他们。”
与跟子女交流相比,蔡汝军觉得与活动中“配对”的年轻人在一起,大家互相当作朋友,可以天南海北地聊天,更加放松、自在:“跟自己孩子聊的总是下一代教育、生活管理之类的话题,放不开。以前总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跟年轻人说话总说不到一块去,通过这个活动我居然收获了两个‘闺女’,我们一起去遛弯儿逛街聊天,真成了忘年交啦!”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11月26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预计到“十四五”末,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新时代工作任务敲定
各地将统筹各类资源,推进优质资源向老年人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一系列具体举措将落地见效。
《意见》提出,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同时,要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提高失能、重病、高龄、低收入等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扩大医联体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的范围。
各地将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依托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也将推进。
卫生健康部门将与民政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意见》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老年教育将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各地将促进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学校)等,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为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各地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同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意见》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强调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我们要积极地看待老龄社会,积极地看待老年人,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创造一个老年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健康的老龄化(观念)是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健康是每个老年人自主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积极培育“银发经济”
面对不断加深的老龄化,我国也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合计821万张,基本养老保障覆盖近10亿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71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2.9万个,床位821万张,床位总数比2012年增长97%。
“十三五”期间,我国初步形成了居家、社区和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在203个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安排149亿元支持面向特困老年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各级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的55%以上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
与此同时,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被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67.6%。老年宜居环境更加优化,适老化改造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内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学校7万多个,在校学员800多万人。
而针对目前养老服务业人才紧缺的现状,近年来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养老护理员培养步伐。
比如,为鼓励毕业生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北京市规定,从今年1月1日开始,进入本市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普通高校或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按照本科及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的标准,发放入职奖励。同时设立养老护理岗位奖励津贴,对专职从事养老护理服务,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元、800元、1000元的岗位奖励津贴。
近期,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人社部门组织的2021年养老护理人才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首批2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采取理论教学、情景模拟、实际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向学员们传授老年人心理关爱、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知识。
“我们对有养老护理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免费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就业后我们不定期跟踪回访,对培训学员进行技能再提升,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老人。”四川巴中市恩阳区就业局职业培训股股长苟琳说。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