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梁峁沟壑纵横的陕北大地,延榆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包海通道的关键段落,正以350公里时速的建设标准向前推进。中铁三局六公司承建的延榆高铁站前9标项目,管段内15桥13隧6路基共34个施工工点星罗棋布,桥隧占比高、地质条件复杂,项目团队始终以“把工程质量挺在前面”为核心准则,用制度、技术与担当书写着高铁建设的品质答卷。

制度筑基 让质量标准贯穿全程
项目自2023年11月揭牌伊始,便将西成客专陕西公司标准化管理要求作为质量管控的“压舱石”,严格落实“开工必先、开工必快、开工必优”的建设理念。进场之初,公司组建主要领导带队的策划团队,迅速完成项目驻地建设与中心试验室验收,其中1号拌和站成为全线首家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的拌和站,为质量管控打下坚实基础。
为实现精准管控,项目部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岗位职责与任务分工,编制关键工序卡控清单,出台《精品工程实施方案》《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更针对性印发《品质工程建设手册》,从临建到隧道施工全流程明确质量标准。每月定期开展品质工程提升活动,形成“制度-执行-检查-改进”的闭环管理,在业主组织的精品工程检查考核中屡获佳绩,用实绩印证了制度落地的成效。
技术破局 在复杂地质中守好质量关
陕北黄土梁峁地区,沟壑纵横、地形陡峭,湿陷黄土、水平岩层、浅埋冲沟等复杂地质,成为质量管控的最大挑战。孟家岔1号隧道全长453.55米,最大埋深61米,进口位于坡度55°、高10米的黄土岸坡上,围岩易出现较大变形,施工风险高。项目团队利用围岩自动化检测技术,实时掌握围岩变形情况,秉持工匠精神,严格落实“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施工原则,将黄土隧道的沉降变形控制在6厘米以内,成功破解了黄土段施工难题。
赵庄隧道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投入三臂凿岩台车、锚注一体机、大型湿喷机、液压栈桥等先进设备,在大幅提升掘进和初支施工工效、降低作业人员数量和劳动强度的同时,质量得到较好控制。初支锚杆能够按照设计要求严格实施,初支及锚杆密实度超98%,有效避免了空洞、开裂等质量问题。
蒋家沟大桥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以信息化为管控手段,施工中使用智能张拉与压浆监控设备,确保钢绞线张拉应力偏差≤±1%、压浆密实度100%。目前已完成3孔梁体浇筑,检测合格率达100%。
此外,项目部积极践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理念,建立智能建造管理平台,投入数字化智能衬砌台车、智能铺布台车、应急管控机器人等先进设备,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实现施工精度实时把控。同时自主研发22项“四小四新”工装,以细节创新为质量防线再添保障。
细节护航 让品质体现在每道工序
“精品工程始于细节”是项目团队的共识。在成品保护环节,项目部通过自研与借鉴结合,推出矮边墙顶面保护、填充面棱角保护、明暗交界止水带保护等多项工艺工装,将质量管控延伸至施工全周期。在组织管控环节,即使在节假日攻坚赶工期阶段,项目部仍坚持领导带班与关键岗位值班制度,重点盯守高风险作业环节,通过动态排班管理保障掘进、出渣等关键工序质量的稳定性。
从镇川隧道出口的初期支护、二衬钢筋安装,到每一处防水板铺设,施工人员都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哪怕在最小埋深仅两米的浅埋区段,也通过精准工艺实现地表沉降“毫米级”控制。目前,孟家岔1号隧道成为延榆高铁全线首个贯通隧道,镇川隧道开挖掘进已突破千米大关,标志着项目质量与进度实现同步领先。
初心如磐 铺就老区发展“品质动脉”
作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延榆高铁的建设不仅是交通网络的延伸,更承载着区域振兴的期盼。项目建成后,西安至榆林的通行时间将从6小时大幅缩短至2小时,陕北与关中、西南等地的时空壁垒将被进一步打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效率将显著提升。
为将这条“希望之路”建成“放心工程”,中铁三局六公司延榆项目团队以“开路先锋”精神为引领,始终把质量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在团队攻坚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敬业奉献的副总工张恒瑞、任劳任怨的工点长李鹏、铁面无私的安全环保部部长白冰……他们以实干担当成为铺就“品质动脉”的中坚力量。
从建成全线首家通过验收的拌和站,到实现首个隧道贯通;从在精品工程考核中稳居前列,到推动多项技术创新落地应用,中铁三局六公司用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践行了“把工程质量挺在前面”的承诺。如今,这条“钢铁动脉”正在陕北大地上稳步向前延伸,未来将为推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助力革命老区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新媒体责编:fujia1125)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