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河南的哥不远千里回乡收麦:有田有粮外出不慌

    从福建厦门到河南西华县,地图上的距离是一千三百多公里,尽管横跨大半个中国,却丝毫阻挡不住62岁的哥闫新来回乡收麦的脚步。

    又到一年麦熟时节,故土难舍,麦香绵长,一波波在外奔波的河南人,如候鸟一般从天南地北回归中原大地。在他们心里,外面的生活再舒适,也比不上家乡麦收时节新面蒸出来的手工馒头香。

    6月3日,河南西华县的天气晴好,室外最高温度达到32摄氏度,这是收麦最理想的时节。一大早,闫新来就和同村村民、亦是同行的樊军亭、陈伟一起到田间地头,为当天收麦做准备。

    闫新来的家在河南西华县艾岗乡潘南村,艾岗乡全乡人口4.3万人,仅在全国各地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就有8900余人。

    在厦门开出租车20年,闫新来和妻子、孩子们也已经成为新厦门人。然而对于家乡的土地,闫新来有着怎么也不能割舍的眷念。麦子熟了,家里的13亩地让闫新来宁愿舍弃几千元的工资,也要回家亲自收麦。

    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进地里,走上两趟,脱壳的麦粒就如流水一样泻进一旁准备就绪的拖拉机里,金灿灿的麦粒映着闫新来黝黑的脸庞,格外明亮。

    摸着新收的麦子,闫新来向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按1000斤小麦算,一斤小麦收购价1.15元,闫新来家里的13亩地麦子的卖粮钱也不过是他在厦门开出租车一个多月的工资。可是

    “我们回家收麦不是为了钱,这是一个仪式,我没忘记我的故土,我牵挂着这里的一切。”43岁的陈伟在苏州做的哥,在他看来,家乡有父母、有土地、有粮食,在外打拼的他心里才踏实、不慌张。

    “过年有的时候忙,我可能不回来,但是麦收是一定要回家乡的。能吃上一口自家地里的麦子蒸出来的手工馒头,那是多大的福气啊。”看着丰收在望的麦田,在厦门开出租车的樊军亭尤为感慨,作为在外的河南人,他最怀念的就是家乡的胡辣汤、水煎包,还有母亲亲手做的馒头,“都是家的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

    眼下,中原大地一片金黄,麦收时节,也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对于那些缺劳动力的家庭,河南西华县艾岗乡党支部书记何付杰介绍说,各村都成立了帮扶工作队,只要有需要,村里会帮助联系机械、甚至将收好的麦子送上门。

    如今,农业机械化让麦收变得高效、快捷。从6月1日普遍开镰,河南西华全县的麦收工作也将在十天左右的时间结束。然而,家乡的一片麦田,仍牵动着不少游子的心。

    “实在回不来的老乡请放心,家里我们会帮忙照顾好,就希望你们在外面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空了常回家看看。”通过记者的镜头,何付杰代表家乡人对外出务工的老乡送上最朴实的叮嘱。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