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便利店内刷脸就能自助办好居住证

    最近,市民林先生发现,福建省厦门市“e政务”便民服务站的服务项目又增加了,在家门口也能办理社保卡挂失。

    自5月起,只要符合申请条件、带齐材料,“只跑一次”,不到20分钟,可办理出入境证件,还可选择快递到家服务。7月1日起,厦门外迁入人员办理户籍业务,不再需要跑市行政服务中心,可就近到各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夫妻投靠落户、父母投靠成年子女落户等18项户籍业务。

    这些便利都是厦门全面深化公安政务“放管服”改革的缩影。《法制日报》记者近日从厦门市公安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厦门公安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深化公安政务“放管服”改革基础上,努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高效便民服务体系,不断释放便民惠民红利,增强群众获得感。

    全国首创“e政务”便民服务站

    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是厦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国首创“刷脸认证”和入驻24小时社区便利店新模式,被称为“家门口不打烊的政务服务窗口”。

    这是个集成式“微窗口”,通过多功能自助终端一体机,高度集成身份证读卡器、居住证擦写设备、扫码支付等9项功能模块,支持人像识别、网上实名认证、移动支付、指纹录入比对等技术应用,预留可拓展硬件功能区域。

    市民在24小时营业的社区便利店内,通过“身份证+刷脸”即可在自助终端机上,智能便捷地办理居住证自助办理、公安业务办事证明申办、交通违法处理和缴款、个人社保缴费情况证明自助打印开具、长途客车实名购票等网上政务便民服务,开启“刷脸时代”互联网政务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e政务”便民服务站已进驻见福、天虹微喔和美宜佳等社区连锁便利店,在全市建设50个站点,覆盖各区,推出公安、人社、交通、公交4部门27项自助政务服务,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办理业务13万余件。

    下半年,厦门将新增150个站点,纳入更多政府部门的自助服务事项。

    出入境实现一站式集约办证

    作为国务院命名表彰的“模范出入境管理处”,厦门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又一次走在前面。5月1日,6项具有厦门特色的便民举措已经“一步到位”:

    镇海路办证大厅优化升级,“一站式集约办证”。3600平方米的大厅,不仅更宽敞舒适,功能也更加齐全,可提供免费复印、免费拍照、免费WIFI等便民服务。市民只要符合申请条件、带齐材料,来到大厅后,就能依次有序地完成填表、照相、受理、缴费、邮寄等各环节,整个流程走完仅需约20分钟,不用走回头路,还可以选择快递到家服务。

    对自助填表机进行升级,平均30秒就可以完成填写打印申请表流程,申请表实现护照、赴港澳通行证、赴台通行证申请“三表合一”;申请人只需取一个号,即可通办多种出入境证件,实现“一表通办”“一号到底”。

    线上线下五大渠道全面保障“立体化预约办证”,即厦门公安公众服务网、厦门出入境官方微信公众号、社区“e政务”便民服务站、114电话或者在办证现场剩余号预约,解决群众扎堆办证、排长队等问题。截至目前,共办理预约号55万余个,办证164万余人次,群众对预约办证服务满意率高达99.2%。

    18项户籍业务由市下放各区

    按照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厦门市公安局先后3次梳理,对94项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

    针对各类繁琐证明、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给企业、群众办事带来不便等突出问题,厦门市公安局全面清理市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类事项涉及的证明事项,实行清单管理。经清理,目前,除出入境管理支队外的局属各部门在行政审批服务过程中收取的证明,仅剩余“企业纳税完税、清税证明”等8种。

    借鉴上海等地的“证照分离”改革经验,厦门市公安局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和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取消了因私出入境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境外就业、留学除外)的审批;公章刻制业、旅馆业、典当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等实行告知承诺制。

    在认真梳理户籍、治安业务办理权限、深入分析群众、企业办事需求基础上,厦门市公安局将户政、治安等业务审批权限下放,让群众就近办理,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自4月14日起,厦门警方将包含旅馆业、典当业、印章刻制业等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变更、注销共9项行政许可项目下放至分局审批,企业可直接就近到所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审批业务(其中翔安区到区公安分局办理),实现“就近办”。同时,对后续变更、注销许可流程也进行了简化。

    7月1日起,取消市行政服务中心户籍业务办理窗口,将原来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的18项户籍业务,全部下放至各区行政服务中心,实现外市迁入人员户籍业务就近办理。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