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是不是该给自行车多些机会

    (本刊讯)自行车,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这百余年来,自行车由神奇到普通,由奢侈到普遍,在这个林林色色的社会里充当着各种角色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不断追求。在汽车时代的冲击下,我一度担忧自行车要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局面。但纵观当下,自行车却顽强地给自己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在琳琅的汽车浪潮中豁然崛起,迎来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天道循环,生生不息。很多时候,一件新事物出现后往往不会轻易消亡在天地之间,除非它没有一开始的出现。自行车这个旧的物体,新的生命,它的改变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富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用人杰地灵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震撼了每一位国人的心灵,这也更加证实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及深远影响。而反观自行车在当下拥有的这个新生命,就是时代发展的赋予,人们需求的赋予,也是中国文化的赋予。

    春去春来春又近,花落花开花再红。与永恒的大自然相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这个蜉蝣般的生命,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去度过?在古文人的文章里、思想中,是不尽的与鱼虾为伴,同麋鹿做友,潇洒江边明月,遨游五湖神州。这臆想的天地世界,瑰丽的妙笔文章,一切看似那么洒脱悠扬,可是在当代的人群中,谁能真正倾弃所有,有空闲整日吟月听风?生命是一个永远参不透的命题,也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罕物,智者豁达,庸者自扰。经过千年的文化熏陶,本就灵性的华夏民族,更加聪慧神明,更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解读,自行车,就是人们对新生命意义解读的一个载体。

    发展至今,自行车早已不再是只属于贵族的交通工具、富人的奢侈品,甚至都不再是大众的首选交通出行工具。现在的它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运动、一种休闲、一种环保、一种对新生命意义思考所付诸行动的载体。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在提高。繁华人人向往,炫耀人人耽溺,可是繁华后的寂寞谁愿承受,炫耀后的冷落谁能释怀?刚一开始的繁华欲望,消耗的是人们内在的精髓,几经静思,始知生命的律动,不是对物欲无止的追求,回归简单或许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绿洲。三三两两的人们,骑着自行车,穿着运动服,自由行驰在旷野间,道路旁,不用再受堵车的困扰,不用再受扣分的恐慌,随时都可以抬头看着蓝蓝的天,微笑迎着徐徐的风,低首赏着艳艳的花。现在,如果谁突然跑来,和我说自行车只是一种简单的代步工具,那我不但要大声地说他是大大地小觑了自行车的价值,还会狠狠地留给他一个鄙睨的眼神。

    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绝对的统一,也没有绝对的一种意识形态。社会就是一个万花筒,说不定什么时候它就会流光溢彩,哪怕这个光有时会亮瞎你的眼。自行车所赋予的新价值,新生命,与其说是文化的赋予、社会的赋予和人们需求的赋予,倒不如确切地说是人性贪婪的赋予,是人们对生命胆怯的赋予。社会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生存价值,也就反映出人们对生存是怎样的一种思量。

    生命的意义多种多样,对于个人而言,适合自己追求的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无私奉献、伟大牺牲,哪怕自私活着,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去大声歌颂那些为祖国为人民利益献身的生命意义,却不能随意地去批判那些只为自己存活的生命意义。因为文化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教导人们文明礼仪,也可以教会人们自我捍卫和辩解。追求生活的享受没有错,炫耀生命的精彩也没有错,我们可以开豪车、住豪宅,但对于生命的最终归属却是万众如一的。任何阶层的人都会拜倒在生命的脚下,我们在生命面前所能做的就是向它妥协,用我们所积累的文明,来供给生命能够长久存活的养分。自行车历尽万苦走到如今这个时代,庆幸人们发现了它的不同,把它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成为延续生命律动的一种生存方式,成为新式便捷出行的一种交通方式。今天人们对自行车的喜爱,其实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因为现在的人们很相信,在这个人心惶惶,生者为大的时代,自行车是带动生命跳动的一种有力武器。

    今天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自行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感叹它耐久的生命力外,也要感谢我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思考。思考是证明一个人还存活的最基本考量,有了思考才会不断地对事物涌现出新的认识,才会意识到自我的生命意义。自行车作为当下一个新定位的产儿,人人都在追求它的新价值,似乎已经忽略了它最基本的功能。然而,这恰恰形成了自行车的悲哀。

    当今社会人们的出行选择,短途动辄汽车、电车,长途高铁、火车、飞机。自行车“独霸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似乎也不再去关注它对于交通最基本也最原始的价值。可是,假如有一天,自行车不再与生命挂钩,人们又发现对生命律动的新载体,到那时,它该以怎样的姿态继续活跃在这个舞台上?还是说要永远退出历史,变成一种回忆……

    于自行车而言,它虽早已不再是我们生活出行必然的交通工具,但更大意义上已成为了一种供人们在闲暇时光拿来消遣的工具。在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中,那些五花八门又炫酷无比的代替品,更是让人们欲罢不能、爱不释手。自行车看似拥有了新的价值、新的生命,其实从某种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一种被“摧毁”。

    当然,回归原始思考,自行车的出现本就是应交通而生不是吗?所以,即便今天的交通工具如何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即使自行车如何改变,也都不会丢失自身最基本的价值。它有它的意义,独特才能永恒。我们是不是该多给自行车一些机会呢?(常玉坤)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