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陈氏0添加工艺,铸就双强腐竹好品质

    “双强腐竹0添加,老人小孩都吃它”,是消费者对双强0添腐竹高度认可的反映。

    生产这么好的腐竹,还得从陈氏双强腐竹的创始人陈樟红说起。陈樟红,中国腐竹之乡安阳市内黄县大槐林村人,其先祖陈奇才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制作腐竹,当时已远近文明。传至陈樟红,已历经13代。

    微信图片_20200609090746.jpg

    小的时候,每当过年过节,陈樟红就会看到父母制作腐竹给他吃。凉拌腐竹啦、或者腐竹炒肉啦,那个是千年难遇的。他觉得腐竹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又常常听到关于先祖制作腐竹的故事,这种豆制品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

    陈氏先祖制作腐竹,用料考究,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均匀,外观光滑的大豆,经过清洗、泡发、磨浆、去渣、煮浆、揭皮、晾干等古法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讲究。

    微信图片_20200609090727.jpg

    长大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行业蓬勃发展,陈樟红立志将腐竹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于是,1996年建立了自己的腐竹厂——内黄县飞腾腐竹厂。

    这个时候,陈樟红发现:按先祖流传下来的腐竹技艺制作腐竹,吃起来口感细腻,嫩滑爽口,豆味浓香,但生产效率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进腐竹生产工艺。

    微信图片_20200609090734.jpg

    于是,陈樟红走遍半个中国,参观腐竹生产企业,考察机械化设备,拜访专家学者,知名的腐竹技艺师傅,集思广益,寻找在保持腐竹品质的情况下,改善传统腐竹工艺,向现代化生产工艺过渡的方法。

    陈樟红有一个原则:这就是绝不掺假,绝不牺牲品质,杜绝一切添加剂,坚持做良心食品,哪怕是生产效率低一点,哪怕是成本高一点,也坚持做“0添加”腐竹。

    “0添加”腐竹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要做好“0添加”腐竹,企业方方面面的资源配置都要需要围绕此点而展开,首先面临的便是技术难题。

    “0添加”腐竹首先不能加食用胶、增筋剂,那么腐竹在烘干过程中就容易内部沾连,烘干不均匀,含水量不均匀;同时,更不能加防腐剂、食盐,所以容易导致后期霉变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陈樟红与技术人员反复探讨,寻找解决办法,并进行反反复复实验,浪费了许多大豆,最后从豆子的浸泡时长、豆浆的浓度、烘干时间、烘干温度等流程上进行反复实验、优化,重新制定了流程标准,解决了这个难题。

    但紧接着,第二个难题接踵而至:同样是一锅浆,“0添加”腐竹产品颜色会随着时间起变化,由柠檬黄至暗灰色变化。前段(早晨)腐竹呈柠檬黄,中段(中午)腐竹呈淡黄色,后段腐竹(下午)呈暗灰色,就像是过期腐竹,投入到市场上,消费者当过期腐竹而拒之门外。

    微信图片_20200609090740.jpg

    由于腐竹行业及市场上所有产品,为了颜色好看,为了好卖,都黄添加色素(增亮剂),腐竹全部呈柠檬黄色,导致消费者认为只有柠檬黄的腐竹才是好腐竹,反而双强的本色腐竹被拒之门外,这可难为了陈樟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樟红请教农科院专家、食品研发专家,与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但这个难题像一只拦路虎挡在双强发展的道路上。

    对于这个难题,陈樟红决定借助外脑力量,与著名战略定位专家刘仰东老师沟通,刘仰东老师讲:“既然是0添加腐竹,这还原了腐竹的本来面貌,是一种更健康的腐竹,只要我们做好消费者教育与引导,市场终究是会认可的,我们可以将这种腐竹命名为本色腐竹。”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为了践行高端腐竹战略,坚持做“0添加”腐竹,为消费者提供良心食品、健康食品,陈樟红制定了从采购、选豆、水质、清洗、浸泡、去腥、三磨、脱渣、煮浆、成型、揭皮、凉晒、烘干、精选、封装等全套工艺流程标准,反复改进、优化,独创了“陈氏0添技术、28道工艺流程标准”,才有了今天陈氏双强高端腐竹的诞生,才有了“0添加”腐竹的良心品质。

    这就是秉承陈氏先祖祖训:“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大槐林”腐竹技艺第13代传承人陈樟红的良心,他身上闪耀的工匠精神。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