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璀璨北京——王光镐谈“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

    早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来到元大都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对这座城市盛赞不已,推崇它“为世界最美之奇观”。又经过数百年的扩建与更新,当俄国公使尼·斯·米列斯库于康熙年间来到北京城时,更惊叹北京“皇城之瑰丽与雄伟,使欧洲所有皇宫都相形见绌”。美国现代城市规划学家埃德蒙·培根不无感慨地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大概要算是北京城了。”丹麦著名学者罗斯穆森也由衷地赞叹:“北京的整个城市,乃是世界一大奇观。它的布局和谐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更是无比自豪地指出:“北京对我们证明了我们的民族在适应自然,控制自然,改变自然的实践中有着多么光辉的成就。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这就是我们的北京,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这里有人类最绵长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有世界上跨度最大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有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宏伟宫殿群——紫禁城,有天下最宽阔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有现存最古老的皇家御苑——北海,有举世最壮观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有史上埋葬帝后最多且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皇陵区——十三陵……北京的历史文化不知蕴藏了多少光前裕后的伟大成就,怎不叫人为之惊叹!

    这是一座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城市,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缘,濒临渤海。它东西宽约160公里,南北长约176公里,总面积阔达16410.54平方公里。在地形上,它背靠群山,面对大海,连接着一望无垠的坦荡大地。它的西部是太行山余脉,“太行八径”之一的居庸关就雄踞于此。这是北京西北的门户,也是通往蒙古高原的天然孔道。北京的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八达岭是其主峰,燕山从这里向东直抵渤海,构成了华北与东北的天然屏障。古北口雄踞于燕山中段,扼守着通往承德及东北地区的要冲,是京师的北大门。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屹立于燕山东端,地近渤海,形势险要,是锁钥华北与东北大平原的交通要道。京西的东灵山是北京的最高峰,山峰峻峭,谷深坡陡,海拔2303米。北京西部和北部的群山在南口关沟处相交,形成了一个向东南方向敞开的半圆形大山弯,貌似海湾,人称“北京湾”。在“北京湾”的怀抱下,北京小平原一马平川,向南联结着平畴万里的华北大平原。

    对北京地理形势的奇崛,古人早有鞭辟入里的评述。金世宗文臣梁襄云:“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皇天本以限中外,开大金万世之基而设也。”元世祖武将霸突鲁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明成祖朱棣诏曰:“眷兹北京,实为都会。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明末清初史志学家孙承泽称:“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凡此都阐明了北京是颇具帝王之气的形胜之地。

    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早已享誉中外,它的辉煌成就也早已有目共睹。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八达岭长城、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等七处古迹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之多不仅高居全国各大城市之冠,也高居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榜首。然而于此之外,在它浩瀚历史长河的深处,在它诸多古遗址及古建筑的背后,自古以来究竟烙印着一条怎样的道路,这道路究竟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特点,这特点又标志古都北京在人类文明史上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对此却很少有人论及。即使偶有方家对其中的某些特点略陈一二,也从未展开过专门的论证,更未进行过必要的甄别与研究。

    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英国学者奥古斯特·施吕策尔说:“人们能够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但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以北京历史文化之令人瞩目,历来的研究成果可谓洋洋大观,各类著述汗牛充栋,这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是因为缺乏了宏观的考察,古都北京至今“没有一个总的图景”,于是也就无法取得相应的整体感。时至今日,当这座千年古都正以现代大都市的风貌快步走向世界的时候,当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正不断把全球的目光聚焦到这里的时候,透过表面的年代和数字,从整体上考察一下北京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对于关心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富启迪性的话题。

    从解读人文北京的历史密码入手,通过纵向、横向的条分缕析和比较研究,我们看到,在整个北京历史文化中,从头至尾贯串着五大基本特征:

    一.悠久性

    人类起源、新石器时代革命、国家文明的肇兴,是迄今为止彻底改变了世界的三大创世纪发展。在这三大发展中,70万年前以“北京人”为代表的人类起源——1万年前以“东胡林人”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起源——5千年前以黄帝为代表的国家文明起源,犹如三座丰碑,表现出北京地区无可争议的历史悠久性。北京的这三大步历史性跨越,对北半个中国的全面均衡发展乃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腾飞,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使北京当之无愧地成了东方人类、东方文化、东方文明的一大发源地。

    二.持续性

    北京的历史、文化、文明不但起自亘古,而且从一开始就持续不断地发展起来,从无大的间断,更无跨时代的割裂。这从未间断的,还不仅仅是它的历史与文化,更包括了它的城市文明,这尤其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罕见的奇迹。

    三.递进性

    自亘古以来,北京地区由部落而方国,由方国而诸侯国,由诸侯国而东北首府,由东北首府而辽金陪都,由辽金陪都而金中都,由北中国的中心而至大一统王朝中心,整个历史始终沿着逐次递进的轨迹不断前行。循着这一步步由低到高的发展,北京的影响范围不断增大,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充,社会功能不断完善,各方面都呈梯度上升。

    四.多元性

    北京南承中原、西望长安、北临草原、东沐海风,地势险要,交通发达。地理结构的多元性和交通状况的自然天成,使北京自古就成了孕育、生成多元民族与多元文化的摇篮,也成了四方民族与各地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它因此而活力四射,成为封闭僵化的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有的开系统。公元十世纪初以后,由于辽金的西进、蒙元的东渐、明朝的北上和满清的南下,更不断造就了北京地区的历史多元性、民族多元性和文化多元性,由此缔造出一个底蕴深厚的东方文明之都。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古都北京的多元性不仅反映在民族和文化上,还反映在宗教文化的色彩纷呈上。纵观人类历史,维护世俗文化的差异较易,包容不同宗教的文化甚难,而当统治者早已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时,要容纳不同宗教就更是难上加难。但遥看当年,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全国中心皆并存于元明清时代的北京,且每一个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时至今日,北京城内保留的古寺院、道观、教堂、清真寺鳞次栉比,它们不仅直观再现了古都北京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更昭示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五.一统性

    从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多元一体,到多元民族、多元文化通过不同渠道相继融入汉民族和汉文明洪流的多元一统,是中华文明的总体演进过程,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实际发展过程。史前时期及夏商时期燕山南北各部族的血脉相连,以及他们在经济、文化上的交相互动,体现了这些部族与生俱来的联系,恰是上古时期多元一体特征的反映。及至姬周封燕,幽燕大地纳入了华夏主流文化圈,中华文明从此在这里相沿不替,又在历史的多样性中彰显了它的多元一统性。

    在历史学家看来,中华文明的一统性应该是由中华版图的完整与否决定的,似乎只有统一的王朝才能维系中华文明的一统。但事实上,对历来重视“心性教化”作用的中华民族来说,文化纽带的联系丝毫不亚于地缘纽带的联系,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而由此所决定,即使在天下分治时,文化与文明的因素仍在统摄一切,继续起着制约历史发展的导向作用。这就是说,对中国而言,不尽是大一统王朝维系了中华文明的一统,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的一统维系了国家的统一。

    以上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发展的辉煌结晶,就是成长至今的古都北京。这些特征蕴含在北京历史的深处,是人文北京最深刻的底蕴,也是它最本质的内涵。

    那么,像北京这样,具有70万年人类史、上万年农耕经济史、5千年国家文明史、3200年城市发展史的城市,像这样一座始终保持持续、递进发展的城市,像它这样奇迹般地将主流民族、主流文明和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融汇起来,化对立为统一,化腐朽为神奇,创建了一个多元民族与多元文化乃至多元宗教共生共荣完美典型的城市,到底能有几座呢?毋庸讳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无论放眼全国,还是放眼世界,如此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发展的城市,只有戛戛独造的一座。正如希腊人将雅典卫城奉为圣城和神灵一样,北京也是这样一座圣城,是世界历史上无出其右的“人类文明圣殿”。

    [法]沙海昂注、冯承均译:《马可波罗行记》,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03页。

    尼·斯·米列斯库:《中国漫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70页。

    侯仁之:《评西方学者论述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四例》,载《奋蹄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122~123页。

    《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51页。

    《金史·梁襄传》。

    《元史·木华黎传》。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八年,上海书店,1982年,卷118。

    孙承泽:《天府广记》上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页。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新媒体责编:syhz080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