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网报道,近日走访川渝两地看到,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培养交流,两地正鼓起干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落地实践。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成渝两地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开放、创新合作越来越密切。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号)、实现川渝“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区通办、互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开办综合窗口、川渝通办涉税事项落地生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遗韵已在巴山蜀水间流传千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落地实践,如今,成渝两地发展正如火如荼。恰逢年末将至,最是初冬好风景,不妨买一张高铁票,沿着铁轨在成渝风光中流连,感受新时代铁路发展的强劲脉动。
火车路、汽车路、轮船路,路路相通。自建国以来,成渝间交通便不断加速发展,从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打破千古绝唱,到“成渝城际铁路”提质增速,再到成渝两地实现“高铁公交化”运营、铁水、公铁联运式服务,铁、陆、水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将极大程度方便民众出行与货物流通,一幅公铁联动、陆海呼应的成渝盛景已跃然纸上。而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磁场作用”下,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届时,双城相融、天堑变通途、两地成一家,可以说,在成渝交通网不断完善发展的蓬勃脉动中,我们直观感受到了中国铁路正在发展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
生态美、人文美、科技美,美美与共。众所周知,成渝两地优良的自然禀赋,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的需要,更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铁路运输其本身耗能少、污染小的特征,则与这一要求不谋而合。不仅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更让人文交流与科技发展同频共振,“熊猫专列”的开行,将生态与文旅相结合,为巴蜀文化传播交流架起了连心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进一步节能减排的同时,让老百姓近距离体验了一把科技之美。不难看出,在成渝绿水青山的强劲脉动中,中国铁路已然先行走在时代前列。
交通圈、都市圈、经济圈,圈圈相扣。铁路从古至今都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持下,成渝间不断完善的铁路“交通圈”,将持续扩展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最终激活“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而在更高的要求和使命下,“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交通网”将与“城市网”深度融合,通道红利的持续释放,势必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届时,“圈”融得更紧、“城”做得更强。反之,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支点,将翘起“一带一路”战略提质增速,进而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毫无疑问的是,在成渝经济发展的振奋脉动中,中国铁路主动融入、当好支撑,成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点。
“巴山蜀水美如画,千年气象铸风华。” 成渝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复兴巨龙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巴山蜀水间的绝美风光,则满怀发展热情、承载民生厚望,让老百姓在浸入式体验“中国速度”中,感受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新媒体责编:)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