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苏州荟同学校正式亮相苏州,明年9月开学

    10月16日,苏州荟同学校发布会在苏州博物馆西馆隆重举行,宣告荟同在中国区的第二所学校正式启动。

     

    荟同学校中国区的每一次发布会,都极有巧思地选择一所当地最符合荟同美学理念的博物馆或美术馆。这背后,是荟同对每一位家长的郑重承诺:“教育是一种极致的审美,是人类高级精神的艺术创造。教育的艺术,核心在于如艺术品般珍贵的无价的孩子们。”

     

    继2019年9月荟同学校在中国第一所学校在深圳蓬勃绽放,荟同在中国的第二所学校,15年一贯制的“世界级”学校--苏州荟同学校,也将于2022年9月扬帆起航。

     

    此次苏州荟同发布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媒体记者及家长朋友们共300余人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此次是荟同首次亮相苏州,苏州当地政府亦高度重视。发布会上,苏州市相城区区委书记季晶发表致辞,对苏州荟同学校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荟同学校汇集了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荟同学校中国区总校长、苏州荟同学校创校校长李茵是原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校长,曾担任第十届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在现场与来宾们分享对荟同立足苏州的美好期待,以及“荟萃中西、世界大同”的宏大愿景。

     

    荟同学校中国区总校长、苏州荟同学校创校校长李茵

    苏州荟同学校创校执行校长Jessie 卓金香,曾任北大附中特聘助理校长,并在亚洲顶尖学校新加坡莱佛士书院有着25年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对国际化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她在发布会现场与大家分享了苏州荟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学特色。

     

    苏州荟同学校创校执行校长 Jessie 卓金香

    苏州荟同学校总设计师Ron Vitale 则与来宾们分享了荟同校园建筑的精妙之处,如何在传承苏州文化同时将荟同“筑以为学”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筑中。

     

    在由深圳荟同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及卓越中心主席杨承博士主持的“教育再想象圆桌论坛”上,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前人大附中副校长沈献章先生,前哈佛校友会亚太主任孙玉红女士,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文军女士,全球施坦威钢琴演奏家刘骥先生在论坛上就后疫情时代的教育,以及苏州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引发了在场观众们的共鸣。

     

    教育再想象论坛

    现场,苏州荟同学校为著名歌手孙楠先生,国际著名雕塑家蔡志松先生,中国当代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陈漫女士,全球施坦威钢琴演奏家刘骥先生,中国工艺艺术大师蒋喜先生,以及特聘学术顾问,原哈佛校友总会亚太区主任孙玉红女士颁发特聘证书。这些来自艺术及学术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将成为荟同学子们的导师,也是他们求学道路上绝佳的榜样。刘骥先生更特别为苏州荟同学校创作《戏曲变形计·苏州印象》钢琴曲目,精彩的演奏让在场观众赞叹连连。

     

    苏州荟同学校为特聘艺术家及学术顾问颁发证书

    荟萃高远之志,齐聚凝心之力,共襄教育盛事。在现场来宾的见证下,苏州荟同学校领导们一起浇灌点亮“荟同树”,宣告苏州荟同学校正式启动。

     

    苏州荟同学校领导们一起点亮“荟同树”

    荟萃中西,世界大同。荟同学校在各大城市落地生根、不断地壮大发展,成为了推动优质教育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历时三年的筹划,在苏州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苏州荟同学校将于2022年9月开学。作为一所“一校多区”的现代化学校,荟同学校在中国的第二所学校落地苏州,将为荟同全球教育网络翻开崭新的篇章,也将为苏州及长三角地区带来优质的现代化教育。

     

    关于荟同学校

     

    荟同学校是一所“一校多区”制的现代化学校,其在中国区的首个校区位于深圳前海,已于2019年9月开学。其中国区的第二个校区位于苏州相城,将于2022年9月开学。学校服务于幼儿园到中学年龄段的学生及其家庭,实行小班制的个性化教学。学校汇集世界前沿教育资源及成果,提供以个性化学习、全球交流和全人发展为主要特色的优质基础教育。

     

    师资力量雄厚的全球教师团队

     

    荟同学校中国区的教室74%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不乏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名校中的佼佼者,在严格的全球筛选机制下,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情加入荟同,为荟同中西融合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荟萃中西,世界大同

     

    荟同的课程在中国国家标准课程大纲的基础上,深度结合了世界领先教育学专家的创新方法,最终形成荟同特有的中西融合课程:既强调基于创新的核心学科的学习,也强调跨学科、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调研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

    (新媒体责编:zpl05-0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