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国家记忆:《大国钢铁》-百炼铸辉煌

    百炼铸辉煌。这是我对国家钢铁建设的第一印象。在收看《大国钢铁》之前,从未想到过国家的钢铁建设会如此不易,充满艰难险阻。老一辈的建设者们克服困难,奋力冲刺,才有了如今钢铁中国的辉煌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在东海之滨,当时中国投资规模最大,并且成套引进国外设备最多的头号工程“宝钢”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当人们斗志昂扬地准备早日建设好这座现代化钢城之时,却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宝钢工地上打下的钢管桩和浇筑的混凝土基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平位移。国务院连续接到人民群众的来信,信中一致提到宝钢建厂不太合适,一时间争议四起。地基软弱、地下水位又高,到处都是移动的基础,恶劣的现场条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无数质疑。大家都在担心建成后滑进长江可怎么办。1979年,全国财政收入仅800亿元,而宝钢一二期工程投资额达3000亿元。对于当时月平均工资仅几十元的老百姓而言,实在是个天文数字。宝钢在长江入海河口的三角洲上,日日夜夜,长江携带者泥沙向东海倾泻,淤泥层厚度大、土层软,软到标杆器放上去就自动下沉了。国家根据宝钢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原先多打钢管桩更换为针对不同地质情况,分别采用钢管桩、钢筋混凝土管桩、方桩的方案,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然而,打下钢桩仅3个月,地基就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宝钢的命运走向至暗时刻。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宝钢恢复重建。在邓小平视察宝钢的时候,他欣慰地看到宝钢人已经能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起一座现代化钢铁企业。1985年8月15日,宝钢人点燃了中国钢铁现代化的熊熊火炬。24小时后,中国第一座世界级特大高炉开始出铁。宝钢的崛起让中国钢铁工艺前进了20年,就此跨入世界先列。如今,宝钢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很多人质疑,宝钢建在上海会不会增加环境污染,一期工程投产后,炼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渣子,而这些废弃物没有难倒宝钢人,宝钢人将钢渣在凝固前就分割好,渐渐宝钢内的“渣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树木和茵茵的绿草。当年从宝钢工地传出的雄劲桩声,仿佛声声心跳,呼应着一个国家走向国际、走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多年后,当世界钢铁企业纷纷向沿海靠拢,中国钢铁已经致力于引领新的国际标准。

    进入新时代,钢铁的需求量激增。建设一座现代化钢厂迫在眉睫。位于珠江三角洲沿海的湛江成为了最终选择。作为中国最新的钢铁基地, 湛江钢铁站在巨人肩膀上,续写着几代钢铁人创造的历史奇迹。然而,2015年超强台风“彩虹”的出现给湛江钢铁带来了一场灾难。湛江钢铁基地正处在强台风登陆中心附近,狂风肆虐下,崭新的厂区面目全非,1号高炉的试生产工作面临中断。经湛江钢铁人的不懈奋战,两天时间,被台风破坏的输送皮带全部打通,8天后翻到海里的卸船机拆除完成。钢铁建设者用钢铁般的意志打赢了这场“彩虹之战”。短短70天时间,湛钢全面恢复正常生产。这样的中国速度,不仅来源于钢铁人强大的信念,也源于湛钢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造品质。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操作工人用3D扫描技术生产仿真,摆脱了恶劣的工作环境。湛江钢铁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中国创造”领跑世界,钢铁建设者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如今,这条大道越走越宽,给未来的钢铁事业带来了无限可能。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强调“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从太空到深海,从大国重器到日常用品,钢铁支撑起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工业梦想。锻造出了人们五彩斑斓的沸腾生活。2020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突破十亿吨,中国已经连续25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国家强壮了,人民幸福了,这是国家的骄傲,也是全体钢铁建设者的骄傲。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国家的栋梁,我们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把青春洒在刀刃上,在祖国建设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老一辈的建设者们为国家钢铁建设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战火逍遥中起步的中国钢铁工业,走出了一条在改革开放中加速、在新时代推进的奋斗之路。数百年的梦想,几代人的努力,钢铁强国的使命,激励着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奋勇向前。我们会不负老一辈建设者的重托,奋勇向前,用青春和智慧继续书写伟大中国的钢铁传奇。

    (新媒体责编:pl202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