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TUV南德受邀发言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 助推储能标准体系发展

    9 7-9 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洲际酒店隆重召开。国际权威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 TU V 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 TU V 南德")再度受邀参展并发表多场主题演讲,积极推进储能产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在大会的 " 2022 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系列活动评选中, TU V 南德再度获得" 2022 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检测认证机构奖"。此次荣膺最佳检测认证机构奖,再度有力地表明 TU V 南德在储能安全整体分析和评估测试领域的专业性。

     

    TUV南德再度荣膺“2022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检测认证机构奖”

    大会以"共创储能新价值,共建市场新格局"为主题,聚焦新型储能安全持续发展,议题覆盖了储能电池、储能PCS/BMS/EMS、储能箱/柜、储能温控(空调)、储能消防、储能连接器、智慧能源管理以及风-光-电-储-充等领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展商及海内外的行业专家,为储能行业搭建了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在论坛上,TUV南德专家就储能技术的不同领域和角度发表专题演讲,与现场专家一起探讨行业发展与技术要求。

     

    在储能检测、认证与标准论坛上,TUV南德智慧能源部技术经理赵家林先生发表了《基于标准要求的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方法》的演讲,综合阐述了目前国际主流标准对储能系统安全性进行评估的思路和方法。

     

    赵家林先生介绍到,近年来随着能源问题日益严峻,储能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由此而引起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国际主流标准机构IEC和UL也分别发布了储能系统安全标准IEC 62933-5-2和UL 9540 进行规范。前者强调风险评估、降低风险措施及测试验证,后者采用常规产品标准要求 -- 结构+测试+文件信息。两者都从储能系统比较突出的几项危害:电气危害、能量危害、火灾和爆炸危害等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 可以归纳为"看"、"算"、"验"。"看"就是进行结构设计核查;"算"是采用分析计算和模拟仿真来进行确认;"验"则是通过测试来实际验证。三类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够全面评价储能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而系统化的测试验证尤为重要。

     

    TUV南德赵家林分享《基于标准要求的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方法》的主题演讲

    TUV南德储能事业部高级技术经理张书博先生则就UL 9540A 中的电池储能系统热扩散测试展开了深入的剖析。近年来储能电池火灾频发,常规的储能电池安全标准无法满足电池安全的要求,UL 9540A抛开产生电芯热失控的原因,从"如果电芯一定会热失控","一定数量的电芯热失控一定会造成热扩散"入手,有效地帮助电池用户了解其所使用的电池的安全边界。

     

    张书博先生介绍到,与其他成熟产品的安全标准相比,储能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还处于初级阶段,标准中要求电池制造商自行进行更多的风险分析和验证工作。TUV南德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拥有十家专业的电池实验室,能够进行从电芯、模块到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的全方位验证测试。TUV南德作为中国电池制造商和企业解决认证的合作伙伴,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本地化服务,助力其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

     

    TUV南德张书博先生解析UL 9540A 中的电池储能系统热扩散测试

    在"双碳"目标下,全球新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迫切,储能市场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储能产业作为未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在新能源并网、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家庭储能系统、无电地区供电工程以及未来能源安全方面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TUV南德在国内广州及常州拥有专业的新能源测试中心,具备欧洲、澳洲、北美、南美资质认可,可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一站式本地化检测认证服务。其专业团队在储能产品测试和型式认证中可为生产商提供协助,使其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 此外,TUV南德在全球拥有十大电池实验室以及遍布全球的专家网络,从而更好地服务全球市场,助力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关于TUV南德意志集团

     

    TUV南德意志集团成立于1866年,前身为蒸汽锅炉检验协会。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全球化的机构。TUV南德意志集团在50个国家设立了1,0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25,000多名员工,致力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体系及专业知识。集团的技术专家在工业4.0、自动驾驶及可再生能源的安全与可靠性方面均作出了显著的技术创新。

    (新媒体责编:pl202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