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权威汽车安全研究平台——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试验中心,发布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评结果。不少关注自己爱车安全水准的朋友,心里暗暗有了参考。你的爱车表现如何?拿到了几个“G”级评定?是否高分通关?
近期热度颇高的六座增程SUV——问界M7也在这个批次的测试名单中。据了解,问界M7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测试项目中,均获得了优秀成绩。三个“G”的好成绩,问界M7车主和关注这款车的朋友,大可高枕无忧了!
中保研碰撞测试,对于用户意味着什么?
在各个行业中,基本都会有一个划定质量标准线的机构。以美国的IIHS为例,它就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的科学与教育组织,专注于降低美国交通死亡、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中国,这个机构的名字就叫做“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试验中心”,是保险行业发起的汽车技术研究平台。中保研存在的最重要意义,就是为了能够让中国用户,能够用最低的成本,辨识安全的车和不那么安全的车,规避交通安全风险。总的来说,中保研正与国家法律、行业标准一道,守护用户出行安全,可以称得上是保障中国汽车安全的“扫地僧”和“戒律院”。
作为行业和用户公认的标杆,本次发布的“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是中保研与我国车险基准风险定价与维修标准化需求为背景,在国际RCAR规程的基础上吸收了IIHA与E-NCAP优秀测评方案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方测评体系,受到了国际认可。对于用户来说,既是安全保障与背书,又是强大的信心来源。
问界M7获得三个“G”,对于车主意味着什么?
说完了中保研作为权威认证机构的作用,测试结构中问界M7获得的3个“G”级评定成绩,对车主来说或许不好理解,但这样的成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先上结论:既由问界M7“全面安全方法论”与“过设计安全理念”,用户可以全面的安心与安全保障。
先来解释“安全方法论”。即便是只有万分之一的安全隐患,对于遭遇车祸的当事人来说,便意味着百分之百的灾难和痛苦。车企必须把安全风险降低至无限趋近于零,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乘员安全。基于这种态度,问界M7在安全设计之初,便严守“以用户为中心”的安全方法论。采用高标准安全结构设计,按照C-NCAP(21年标准)5星标准以及中保研乘员安全优秀评级标准,进行整车设计与开发。
在安全理念方面,问界M7坚持对安全标准“过设计”。在整车安全流程中,除了严格控制规程要求的变形特征值这些显性的安全目标外,问界M7还严格控制乘员舱主体结构强度、杜绝支撑梁结构的变形。对于用户来说,安全国标只是一条及格线,企业有必要为用户留出足够的安全旷量。
全面守护安全,问界M7如何获得三个“G”?
基于上文提到的“全面安全方法论”与“过设计安全理念”,问界M7在安全方面的配置更是过硬。车身结构上,问界M7乘员舱主体框架结构的超高强钢和高强钢使用占比近60%,最高强度高达1500Mpa。不仅如此,问界M7车身多处采用了防失效连接技术,多处结构胶的应用,更是加强了乘员舱区域连接的有效性,力保碰撞后乘员舱的完整性。
在安全气囊配置层面,问界M7标配8个安全气囊,包含一个主驾安全气囊、一个副驾安全气囊、两个前排侧气囊、两个二排侧气囊、两个侧面气帘。前端采用了双防撞梁设计,给正面碰撞成员安全多重防护,B柱区域引入先进复合材料CBS(Composite Body Solution),电池包两侧门槛梁内部采用大面积铝合金结构件,结合多种先进连接工艺进行加强,多维度打造卓越的车身刚度和强度。
此外,问界M7采用了全新开发的制动总成,运用博世最新的制动系统,零百制动距离仅需34.2米。配合AEB,让问界M7跑得快,也能刹得住。其搭载的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能够精准识别广阔视野内的交通参与者,配合支持100+种场景的360°智能全景泊车功能,助力车主巧妙应对各种难题。
对于一台车,和一个企业的产品来说,通过测试或许只是一条冷冰冰的新闻,但是背后汽车企业对于产品的安全性付出的努力,则一定是难以想象的巨大付出。对于用户来说,感知车辆的“有多安全”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选择安全的车就像是一份生命保险。在不可避免的危险发生的那一瞬间,过硬的整车安全就是车主的守护神。
(新媒体责编:wan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