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继
他,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与钢筋水泥打了24年的交道;他,深深地爱着建筑事业,力争用最好的技术保障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他,踏实做事、本分做人,经常一身泥水和汗水,被同事和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泥水大师”。
他是陈玉良,一名来自宁夏项目的普通建筑工人。1980年,他出生在乐山县夹江镇安谷村一户普通农家。父亲自学了瓦工手艺,从小耳濡目染,陈玉良也对此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后,18岁的陈玉良离开家乡,成为了一名瓦工学徒,既无技术又无学历的他,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立志要在建筑工地上学真本事。
为了学到更多东西,他每天跟着师傅转,出工、吃饭,连上厕所都粘着师傅。他虚心请教老工匠,细心观察他们的操作要领,瞪着眼睛“偷师”,甚至对他们的动作进行模仿,下班后凭记忆实践操作。很多时候,他都主动要求加班,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工地。短短两年时间,陈玉良从一个“瓦工新兵”成长为了师傅。“横平竖直随便量,3米高的墙最多只有半公分的误差”,这就是陈玉良高超的业务能力。在玉良的眼里,建筑是讲人情味儿的工作。玉良常说:“砌一面墙不过是大半天的事,可质量安全却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得老老实实把所有活都干好。”在二十二冶工作期间,玉良参与了重大工程建设10余项,建设工地多次获评国优、省优等奖项。但他并不知足,“干一行就要钻一行”,凭着一身硬骨头,很快成为了“全才”。从小工成长起来的玉良理解工友的艰辛和不易,也明白一人的技能再高也代替不了团队的作用。在项目建设中,他主动给农民工兄弟当师傅,绝不藏着掖着。从一个人砌墙,到组织一队人砌墙,实现了团队力量的最大化。几年下来,玉良带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帮助他们取得了职业资格证。
这就是陈玉良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绚烂传奇,却是最真实、最励志的工人传记。就像玉良所说的:“这是我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我一定会继续坚守农民本色,不骄不躁,铆足劲头加油干,激励更多的工友们争做平凡但绝不平庸的新时代农民工!”
在二十二冶,像玉良这样的建筑工人还有很多,他们是城乡建设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从工厂到学校,从道路到桥梁,从绿地到广场到高楼大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了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最终铸就了我们的幸福家园。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