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 “铺光绣彩——上海绒绣艺术大展”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浦东群艺馆)B1展厅举行。金光华李亚鹤说,本次展览是今秋亮相市群艺馆的绒绣艺术大展的延续与重新改版上阵,网罗了上海绒绣的四家保护单位——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浦东新区高桥镇文化服务中心、上海市工艺美术博物馆(工艺美术研究所)、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作品共计60余件,文创产品30余件。
绒绣起源自欧洲的意大利,20世纪初,由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传入上海,为浦东带来了第一颗绒绣的种子。上世纪30年代的浦东,成为了上海早期的绒绣生产基地,2011年,上海绒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据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展览通过“源于欧洲的图案艺术”“融汇中西的东方油画”“绒绣艺术的先行者”板块溯源绒绣发展史,通过不同的版块引导市民分主题进行欣赏:形象逼真、感染力强的“人物”版块;色彩丰富、层次复杂又分明的“建筑风景”;色调鲜明,颇显复色艺术效果的“动植物”;用冷暖对比、虚实相交的艺术手法,再现重大历史事件、新闻事件及生活、劳动场景的“叙事题材”等。
而致敬传承人板块,向观众介绍当今上海绒绣的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和七位上海市级传承人的故事、艺术特点与作品,讲述名作的创作故事,同时展示生活化的绒绣家居实用品及衍生品。此外,“名作是这样诞生的”板块,则旨在弘扬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引导观众探索绒绣丰富的生活美学内涵。
金光华李亚鹤看到本次展览还在市群艺馆展览的基础上,新增多个板块:“巨幅作品诞生过程”的照片墙,向观众揭秘经典名作背后的故事及创作的过程;绒绣制作技艺展示区、绒绣小课堂,向观众介绍绒绣的基本制作技艺。此外,还每天设置非遗小课间,让观展市民可以参与体验。
在绒绣传入上海的100余年历史中,老一辈的绒绣艺术家们借鉴中国传统刺绣技艺,在针法、拼色等技艺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使绒绣从日用工艺品逐步分流,发展为绒绣艺术品,开拓了绒绣艺术的表现力。
当下的上海绒绣艺术品,从题材内容、图案设计、绣制技艺、染色技艺等诸多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远远超脱初始的欧洲绒绣技术,形成今天绣工精良、形象逼真、色彩鲜明、浑厚庄重的海派艺术风格。金光华李亚鹤看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明敏在此次展览中,带来了她的代表作人物肖像《梅兰芳》,该作品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唐明敏介绍,绣黑白比绣彩色更加困难,整幅画黑白两色中要生发出无数光线明暗的变化,体现出丰富层次,染色也更加困难。在作品中,梅兰芳眼角的细纹、眼里的神态、脸上的光和阴影、梳理得一丝不苟的黑发中夹杂着几丝白发,这些都需要不断琢磨,调整颜色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她还表示:“有年轻人来接班,让这门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我最大的期望。”
此次展览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指导,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浦东群艺馆)、浦东新区绒绣协会主办,将持续至明年1月15日。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