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农膜以及激素的使用,在提高农业生产量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环保问题。化肥、农药残留物和积淀物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双碳”落实于农业,在保证农业生产质量的同时,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为深入探寻部分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程度,以及寻求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2023年1月16日—20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笃法先锋”实践队的成员们前往家乡农村开展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李阿姨进行交流问卷的图片,李阿姨非常欢迎实践团成员来此考察,并且热情回答了实践团成员的问题。
在实践开始前,实践成员们特此准备了低碳环保的小画报,满怀热情与农村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亲切交谈,为老人们发放提前准备好的画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介绍普及“双碳”的知识。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为村民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化肥、农药的危害,使村民更加了解了这些化学制品使用时应该及时限制用量等。村民们听的都很认真,有疑问的地方也会提出,团队成员便会热心耐心地一一为大家解答。当然不止步于每家每户内,村庄周围队员们也去宣传讲解,让更多人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更关注生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吴伯伯进行交流问卷的图片,通过交流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目前农村关于化肥 农药的使用问题。
在向村民们讲解完之后,实践团成员前往乡村村委会与村委会领导进行交流,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对我们的行为表示赞同,实践团成员还在农村宣传栏粘贴环保海报。在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也体验了一把收割粮食的艰辛,帮助农民把农田周边的篱笆进行修补,将田里的蔬菜进行采摘。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农民采摘树上水果的图片,实践团成员体验了劳作的乐趣。
一位吴伯伯告诉实践团成员:“农村的大部分农户家里都养了鸡鸭猪牛等牲畜,将它们的粪肥经过简单加工成有机肥,不仅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而且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土壤不再板结。这样一来,在雨季或浇灌后,水流就能带走土壤中的盐碱,改善地力。”少了化肥的“催壮”,作物仍然长得茁壮。实践团成员观察到,经过有机肥施撒的农田,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对化肥的需求量,简单一算,每亩农田每年可减少近半数化肥使用量,这样在低碳环保的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支出。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老奶奶修理菜地边篱笆的图片。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农药是防治病虫草害、保护作物的重要手段,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至关重要,但是传统农药一般用苯系列芳烃溶剂及甲醇、二甲基甲酰胺等物质,不光气味刺鼻,对环境也不友好,所以现在农村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毒性较低的农药或是生物治虫。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委会周阿姨进行交流的图片,了解到村委会定时会向农民宣传绿色低碳的知识,并且努力建设绿色乡村的构想。
在实践团成员询问“双碳”及对其态度时,农民陈爷爷表示虽然具体不了解“双碳”的具体内容,但当实践成员谈到环保时,陈爷爷表示个人是非常支持“双碳”的,同时她很看重成员们的宣传活动,认为宣传一定要切合老百姓的心态,以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动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不仅是节省资源,更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农业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协调好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进行交流的图片,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会上向村民普及双碳知识和环保小技巧。
通过此次在乡村的问卷调研与实地考察,实践队员了解到乡村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和落地生根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乡村在助力落实“双碳”中的缺点与不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乡村振兴是实现“双碳”目标重要路径。当前农村的能源利用存在是农林废弃物、畜禽粪便等量大面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双碳”目标,乡村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能源发展的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发展新经济。
“我国力争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双碳”目标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每一位村民都可以投身实践,从身边有关节能减排的小事做起,由此贡献的绵薄之力必将汇聚成磅礴伟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美丽中国的建成。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智慧,作出了中国贡献。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发挥主人翁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身边有关节能减排的点滴小事做起,涓滴细流必将汇聚成磅礴伟力,由此推动“双碳”目标的真正实现。(通讯员 余叶煊)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