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以创新成形工艺促进多向模锻高质量发展

    锻造是机械制造的基础工艺之一,是机械产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电站、冶金、机械设备、铁道、造船、航空航天、兵器、汽车、化工等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中冶重工唐山公司多向模锻是复合了挤压与模锻,且以挤压变形为主,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精密、高效成形的模锻新工艺。它在精化锻件、节约原材料、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以工艺研究为引领,打造中冶特色技术体系

    旋塞阀年需求量巨大,它广泛地应用于油田开采、输送和精炼设备中。在以往设计中,为避免金属流入上冲头与上凹模孔腔中形成纵向飞边,降低锻件生产效率甚至中断生产过程,锻件垂直孔腔未采用直接锻造成形的方式,而是后期进行机加工,该设计费时费力,供货周期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因此,公司技术人员对3吋140Mpa旋塞阀锻件成形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鉴于该锻件上下结构尺寸相差较小,最终决定将其倒置锻造。此次设计的锻件优势主要有:锻件垂直孔腔位于下模芯,避免了在锻件上端面形成纵向飞边,提高锻件生产效率;垂直孔腔直接锻造而成,单件可节约机械加工工时4小时;一火一次将锻件垂直孔腔锻造成形,可缩短制造周期,满足客户供货周期的要求。对垂直孔腔锻造成形能在锻件内部形成连续的金属流线,避免机械加工时流线的切断,提高了锻件的力学性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此次创新打破常规,不再沿用以往上穿孔的锻造工艺,填补了国内3吋140MPa旋塞阀锻件三向穿孔的空白,并保证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稳定性,同时下穿孔模块采用分体式设计,磨损后可单独更换,避免了整套模具的多次修复、加工,极大节省了生产成本。本次锻件试制成功和后期实现批量化生产受到了业内广泛的关注,被中国锻压协会、搜狐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此次在成形工艺研究中取得的新突破并不局限于小范围产品,可引申到各种大型三通、四通类和异形锻件,有助于打造中冶特色技术体系,大大推动了我国多向模锻技术向“锻件精密化、锻造材料轻量化、锻造生产线高效化”发展,在石油化工、航空、船舶、风电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多向模锻件制造标杆

    公司聚焦多向模锻技术的高质量发展,瞄准“世界第一”的目标,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争取树立多向模锻件制造标杆。以公司年订货量为3000-4000件的紧急切断阀阀体锻件为例,在打开或关闭时,它要承受液体或燃气的高压冲击,阀体工作工况恶劣,着对锻件产品的性能是一种严格的考验。中冶重工以往生产的此类锻件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2%左右,秉承着二十二冶“恪守标准、追求精湛”的技术理念,公司技术人员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找到了成形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在普通模锻向多向模锻转变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多向模锻技术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并未完全形成相当成熟的加工制造体系,这对于中冶重工唐山公司来说是不可错失的发展机遇,因此一定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多向模锻工艺研发力度,摒弃自由锻和普通模锻的种种弊端,促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锻件产品,促进国内外多向模锻整体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尽快推动我国锻造行业向高效、降本、低耗、绿色的方向发展,为下游众多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产品支撑。

    牢牢把握锻造行业发展方向,推动行业协同创新

    锻件产品作为装备制造业所必须的关键基础部件,其下游主要为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石油石化以及其他机械等行业的成套设备制造商,最终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各相关行业。锻件质量是否过硬是关乎下游产品品质一大衡量标准。随着石油石化、核电火电等行业领域的技术升级,其对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多向模锻产品相对于普通模锻产品的优势渐渐体现出来,在高端零件方面大有取替自由锻和普通模锻之势。多向模锻工艺是在传统模锻工艺基础上的一次技术升级与革新。中冶重工唐山公司在多向模锻投产的十余年间,已经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多向模锻技术体系,产品质量广泛受到社会赞誉,但并未因此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公司不断在当前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在多个技术领域上实现工艺新突破,解决行业难题。中冶重工唐山公司以开放、包容、合作的心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牢牢把握锻造行业的发展方向,联合锻造行业的上下游企业推动协同创新,引领锻造行业未来,促进多向模锻产业向高效、省材、低耗、绿色的方向发展。(代锦阳)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