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汉吉福:让世界看见中国年画的神奇魅力

    (通讯员 黄兵)汉吉福博物馆将于2025年12月正式揭开面纱!作为武汉市东西湖区首个“非遗”年画博物馆,其建筑面积逾 3000 平方米,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在光影与文物的交织中,触摸历史脉络、感受文化魅力,共启一段难忘的文化之旅。

    汉吉福博物馆“镇馆之宝”——纯手绘巨幅《秦琼敬德门神》

    而在此之前,位于湖北省孝昌县新街村心悦非遗街的“汉吉福非遗工坊”也对外开放。这是汉吉福文化产业(湖北)有限公司“掌门人”许华波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乡村非遗工坊”。

    湖北孝昌新街村心悦非遗街“汉吉福非遗工坊”

    近年来,汉吉福一直走在“非遗”年画创新之路上,截止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900多项,其作品被全国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

    第七次被收藏:《孔子行教像》被孔子博物馆纳入永久馆藏

    2025 年 8 月 21 日,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的收藏室里,恒温恒湿的空气中弥漫着宣纸与木质展柜的淡淡清香。

    柔和的射灯缓缓亮起,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一卷丝绢年画从锦盒中取出。随着丝绢逐渐展开,画面中身着深衣的孔子拱手而立,眉宇间的温润与袍袖上流转的金线交相辉映,仿佛跨越千年的圣贤正缓缓走出画卷。

    《孔子行教像》贴金画捐赠现场

    这幅由许华波创作的《孔子行教像》贴金画,在当日正式被孔子博物馆纳入永久馆藏,成为该馆首件年画类藏品。

    《孔子行教像》贴金画

    《孔子行教像》贴金画捐赠证书

    “这是我们第七家收藏单位。” 许华波说,他的声音里藏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这一刻,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二十年前 ——

    2006年初春的一天,来自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许家村的他提着一个旧编织袋,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的老街巷里穿梭。彼时的他,只为寻找一处能让传统年画 “活” 下去的土壤,却没想到多年后,自己创作的作品竟能走进文化殿堂,与千年文脉对话。

    这幅《孔子行教像》的入馆,并非偶然,是汉吉福年画多年来深耕传统、创新表达的必然结果。

    许华波说,早在 2024 年 5 月 7 日,汉吉福的《秦叔宝尉迟恭门神》贴金画就已敲开武汉博物馆的大门。那是一对高达 1.8 米的作品,真丝绢本上,两位门神怒目圆睁,铠甲上的纹路清晰可见,纯手工贴敷的金箔在灯光下宛如星河倾泻。

    在场的专家们评价说,这不是普通的年画,而是一件承载着民间信仰与东方美学的艺术品,它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生命力。

    此后半年间,汉吉福的作品收藏捷报频传,每一次入馆都伴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2024 年 6 月 12 日,汉吉福《日月门神》被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收藏前,该校民俗学的教授、专家们带领团队多次走访汉吉福工作室,亲眼见证匠人从制浆、勾线到贴金的全过程。最终,这幅融合了楚地文化元素的门神画,成为该校民俗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更走进课堂,让学生们直观感受“非遗”魅力。

    2024 年 8 月 7 日,《关羽张飞门神》入藏山东省济宁市博物馆。为了还原三国时期铠甲样式,许华波查阅数十本古籍,反复调整颜料配方。汉吉福的这幅作品既有传统的“神”,又有时代的“形”,而这正是该博物馆收藏的核心原因。

    2024 年 9 月 11 日,汉吉福《哼哈二将门神》贴金画入藏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展当天,不少学生围着作品驻足讨论,有人用手机扫描画作上的二维码,观看 AR 技术呈现的 “门神守护” 动画。这场展览不仅让青年学子爱上了传统年画,更让汉吉福看到了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

    2025 年 6 月 13 日,汉吉福《秦琼敬德门神》贴金画入藏湖北省博物馆。当代非遗创新典范,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开展首日,一位白发老人在画前驻足良久,感慨道:“这门神和我小时候家里贴的一样亲切,但又多了几分精致,真好!”

    2025 年 7 月,同一题材的汉吉福《秦琼敬德门神》贴金画被武汉市东西湖区档案馆收录。当工作人员将作品存入档案柜时,特意为其配备了特制保护套 —— 这件承载着区域文化记忆的作品,从此成为武汉东西湖非遗传承的官方见证。

    20年的坚守和创新,是汉吉福年画永葆青春的“秘密”

    每一次收藏背后,都藏着许华波20年的坚守和创新。

    2006年初春,来自汉川市城隍镇许家村的许华波,选择东西湖这片独具人文气质的城乡结合部,决心让祖传的手艺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焕发出新的活力。

    出生于1980年的许华波,是汉吉福年画的第四代传承人。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其曾祖父、第一代传承人许开进就是当地闻名遐迩的木匠,在为寻常百姓打造桌椅板凳、门窗家具,还为当地寺庙雕刻神像、定制木门。

    许华波从小就跟随祖父出入寺庙与民家,耳濡目染间,他学会了勾线和调色,对木刻年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祖父说:年画是“年画是年的味道,是老百姓心里最真实的期盼,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

    许华波在丝绢上创作

    许华波说,汉吉福年画的特点体现在将手工木刻变为纯手绘于丝绢之上,并始终坚守传统工艺精髓。其作品均运用天然矿物颜料上色,使得画面色彩鲜明亮丽,且长久不褪色。画中金色部分采用纯度高达98%以上的金箔,经层层堆叠贴饰,塑造出极具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而且,每一幅作品的诞生都要耗费他数月的心血,兼具实用价值与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传统技艺与艺术审美的完美融合。

    汉吉福门神年画

    刚到东西湖时,许华波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临街小屋里开始了创作。没有资金买昂贵的丝绢,就先用宣纸练习;买不起矿物颜料,就用便宜的植物染料代替。

    “最难的是贴金技艺,一开始金箔总粘在手上,半天都贴不好,手指被竹镊子磨得全是茧子。”许华波说,为了掌握贴金技巧,他特意跑到苏州向缂丝艺人请教,还查阅了《天工开物》中关于“贴金”的记载,终于摸索出“蘸胶要匀、覆箔要轻、按压要缓”的诀窍。

    随着技艺日渐成熟,许华波开始思考如何让年画适应现代生活。为此,他系统学习了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画等传统工序,又自学了电脑图像设计,将传统年画与现代审美结合。

    而且汉吉福门神素材传承于历代先师,后经多方走访与多年收集,再加上祖传的贴金技艺,绘制的人物形象更符合自古传承的经典正统门神。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来,许华波远赴陕西、河南、山东、福建、广东,重金收购了10多扇木刻门神木门,运回武汉进行临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如今的汉吉福年画堪称中国年画创作的行业标杆。

    2022年,许华波在东西湖注册成立了汉吉福文化产业(湖北)有限公司,汉吉福由此走向创作、生产、销售门神年画及其衍生产品的辉煌历程。

    2024年6月,汉吉福年画被评定为东西湖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除了坚守传统,汉吉福还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模式,打造出 “汉小福”“汉小吉” 两个以门神为原型的IP形象,通过AI生成动画视频,让秦琼、敬德 “亲自” 讲述自己成为门神的神话故事,以及贴门神、守岁、挂年画等年俗文化。

    这些内容以轻松有趣的对话形式,在10多个新媒体平台传播,目前已积累数十万粉丝。

    同时,汉吉福以创新思维打破年画仅在春节销售的局限,开发出立体门神福字贴、门神包包、门神扇等文创产品,并针对城市住宅单门推出门神福字合一创新文创产品“天官赐福门神贴”。

    目前,他们通过10多个新媒体个账号,日均发货超万单,产品不仅在广东、山东、河南、陕西等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诸国,线下线上累计销量突破800多万套。

    2025年春节前夕,凭借 “天官赐福门神贴” 等创新文创产品,在电商平台一举创下3个月销售额3000万元的亮眼成绩。

    震撼问世!耗资近百万巨幅《秦琼敬德门神》即将惊艳亮相

    “非遗传承不是把手艺藏在博物馆里,也不是简单复制‘古董’,而是要让传统与当代生活对话。”这是许华波常说的一句话。而即将开馆的汉吉福博物馆,正是他践行这一理念的载体。

    走进汉吉福博物馆,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中国年画文化的长卷。在大院左侧一楼汉吉福年画展厅里,墙壁上上百组非遗手绘作品会让你肃然起敬。

    许华波说,博物馆开馆时将展出他刚刚创作完工的“镇馆之宝”——纯手绘制作高3.2m、宽2.8m的两幅巨幅《秦琼敬德门神》。他还为这两幅门神配了一幅对联:忠勇仁义金锏守八方财运;正气浩然钢鞭护四季安康。横批是:秦琼敬德。

    许华波说,创作这幅作品,整整耗费了他一年时间,用掉了1.6万张金箔、20公斤朱砂,整个制作成本近百万元。

    秦琼、敬德是最受中国民间欢迎的门神。民间传说中,唐太宗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后噩梦缠身,秦琼、敬德主动请缨守门,成功驱散鬼怪。唐太宗为减轻二人辛劳,命画师绘制他们的画像贴于宫门,此后民间纷纷效仿,将二人画像贴于家门以驱邪保平安。

    这一传说后来通过《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作为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敬德更以勇猛善战、忠诚不二著称。他们代表的“忠”“义”品质,契合儒家文化价值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形象逐渐被固定为秦琼持锏、敬德持鞭,一左一右威风凛凛。

    除此之外,还有神荼郁垒、日月门神、钟馗魏征、关羽张飞、哼哈二将,以及福禄寿三星、五路财神、八仙过海、天官赐福……

    这些年画充满了喜庆,注重造型的表型,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吉福年画博物馆的设计处处体现着“活态传承”的理念。在“许华波工作室”里,许华波和他的团队会定期开展创作展示,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看他们勾线、贴金的过程。

    创意市集与研学课堂,是博物馆连接大众的桥梁。这里定期举办青少年美育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市集上则售卖汉吉福的文创产品,从年画书签、笔记本到贴金摆件,每一件产品都融入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

    “博物馆不的陈列馆,是活的文化空间。” 许华波说,他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中国年画的历史与文化,让传统“非遗”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二十年前提着旧编织袋的年轻人,到如今“非遗”传承的带头人,许华波用金箔为笔、匠心为墨,在丝绢上书写着中国年画的时代传奇。

    “未来,我希望汉吉福年画能够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许华波说。他期待着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汉吉福年画博物馆。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