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甲:全运会最小周边,正成为体育与文化交汇的新符号
11月以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盛大举行。随着赛事热度持续攀升,全运会吉祥物周边——“大湾鸡”全网走红!无论是赛场上的人偶吉祥物,还是吹泡泡鸡、盲盒、冰箱贴等产品,一度出现了难抢、排队、现象级的讨论热度,引发全网关注!
在“大湾鸡”爆火的同时,一种更具时代特征的新型周边产品,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走红——穿戴甲,被网友戏称为全运会最小的周边。而作为本届全运会唯一获得官方授权的穿戴甲类特许商品,指朴穿戴甲正以其独特的“指尖文化表达力”,成为本届全运会周边新品类中的“黑马”。

与“大湾鸡”其他周边产品不同,指朴穿戴甲让全运体育精神以轻盈、美学、可穿戴的方式,悄悄进入了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为本届全运会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年轻、更审美化”的表达视角。
从盲盒到“指尖美学”,年轻人更愿意为“态度”买单
今年全运会恰逢粤港澳首次联合办赛,大湾区文化的开放与活力成为全网讨论焦点。“大湾鸡”的爆红,是大湾区文化心理共振的一次集中体现:个性鲜明、年轻态、网络感。此外,大湾区本身就具备“更愿为新鲜趋势买单”的消费土壤,使其具备天然传播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赛事推进,一些隐藏的消费趋势正在显露:年轻人不满足于“看得见的周边”,他们更想要“能表达自己的周边”。在这股风潮下,穿戴甲的出现,成为不少消费者心中的“文化新物种”:不再局限于徽章、冰箱贴等传统周边;不再只是“买回家收藏”,而是“能戴出门、能晒社交平台”的即时表达;不止是“好看”,更能表达情绪、姿态、个性与价值。
正因如此,当社交媒体上陆续出现穿戴甲的分享笔记、运动员采访时的佩戴瞬间、媒体对于“新型美学周边”的报道时,人们才意识到:全运会的文化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指朴:大湾区最具“文化表达力”的新锐品牌
指朴作为大湾区成长起来的文化科技品牌,成为本届全运会周边体系中最受关注的“新锐力量”。
指朴的巨大发展潜力,在于文化底色与产品创新的高度融合。指朴通过穿戴甲,把“体育精神”“东方美学”“城市文化”“女性力量”等社会价值,重新翻译成一种年轻可佩戴的日常产品,让文化传播更轻盈、更生活化。

从外观到材质,指朴将大湾区地标、运动元素、岭南文化“可穿戴甲”化,你会看到:全运会吉祥物“中华白海豚”的喜悦表情成为情绪图案、冠军的荣耀跃动于指尖、粤港澳三地的地标建筑绘于指尖,每一副穿戴甲都是一件微观的艺术品。而这样的传播方式,也更“Z 世代”。你会看到年轻的网友写下这样的评论:“哪个天才想到的大湾鸡和广州塔痛甲……左手一个喜洋洋右手一个乐融融。”
指朴坚持七年研发,推动穿戴甲行业的健康与标准化,通过15分钟做美甲、2分钟卸甲,让更多女性以“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完成美的体验、实现自我表达,这也就意味着:穿戴甲不再是“爱美人士的需求”,而是一种全民参与体育、参与文化传播的方式。
指朴穿戴甲成为“更值得分享的全运纪念”
“大湾鸡”的爆火,带动了盲盒、冰箱贴、玩偶等传统周边产品的消费,但从传播数据来说,穿戴甲具备更长线、更具文化价值的“爆款潜力”,热点内容已出现大幅上涨的数据。
小红书相关笔记增长约180%
视频号出现多条与“全运会限定穿戴美甲”相关的视频
部分 KOL 自发推荐,单条笔记点赞过千
穿戴甲品类搜索热度上涨40%以上
特许商品零售店到店量相比上周增长200%
事实上,穿戴甲是近三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新类目之一,年复合增长率达60%以上,穿戴甲品类本身具备长期成长性,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消费人群不断扩大,从时尚群体扩大到运动、职场、学生、宝妈群体甚至银发族等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而当穿戴甲首次进入国家级赛事的特许体系,更是意味着:穿戴甲已成为被国家级文化场景背书的消费新物种!

而在所有全运会周边中,穿戴甲是唯一的新品类,在传统大单品拥挤的周边赛道中,穿戴甲这类“可穿戴的文化消费品”自带长尾效应。在大众情绪瞬时聚焦在传统周边产品上的时候,指朴穿戴甲则代表了另一种趋势:
穿戴甲的火不是“全民喊火”,而是“年轻人默默买单、悄悄佩戴、主动分享”。
文化,是最好的长期主义;指朴穿戴甲进入全运会,不仅是一次商品创新,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事件:它让女性的美得以被正向表达,让体育精神有了审美化、生活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新锐企业进入主流视野,也让市场看到了一个全新赛道的巨大潜力。
一个来自大湾区的新锐企业,正在通过“小小一片甲片”折射时代之光。未来,属于那些让文化更轻盈、让科技更温柔、让生活更美好的创新者。指朴,正走在这条路上。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