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水运

    中国航海日航海文化论坛讲了这些重要内容

    8月24日,中国航海日“航海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主持论坛并强调,中国航海学会将在更高层面上系统谋划推进航海文化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加强航海文化建设的共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航运安全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发展、从航运物流链看航运文化价值、弘扬郑和航海精神、新时代航海精神研究的思路内容及路径、中华航海精神光耀古今等主题分享精彩观点。

    与时俱进 构筑航海文化“精神谱系”

    论坛上,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结合《中国水运史》《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实录(1978—2015)》的编纂工作,介绍了新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成就,阐述了中国水运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精神。

    黄镇东说,水运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 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行业和服务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远洋运输的外贸货物占到综合运输各种方式的 90%左右,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一种运输方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先行官的重要作用。

    黄镇东指出,研究航海精神的时代价值,既要注意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不同需要、体现其时代特点,还要重视其精神谱系中的本质要求,体现其基础性。

    “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初水运发展从‘无’到‘有’,到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水运要求高质量发展。既要看到我们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也要看到交通史志基本形成体系的来之不易,难能可贵。”黄镇东介绍,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历任交通(运输)部党组和领导都十分重视交通文化建设,围绕公路、水路两种运输方式编纂了一系列的史、志、谱、实录等,这是水运文化的集中体现。

    2017年交通运输部启动了“一史一录”的编纂工作,至今历时4年,《中国水运史》古近代部分、《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实录(1978-2015)》、《中国水运史话》已于“ 七一”前出版发行,共计958万字。《中国水运史》现代部分按计划也将于明年“两会”前出版发行。

    “航海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应用科学和技术,涉及多种专门技术,是人类认识海洋、运用海洋、开发海洋的基本科技支撑,也是一国发展经济贸易和保护海疆、维护海权的根本保障。当我们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阶段,航海事业的发展担当着新的使命和责任。”谈及如何体现航海事业的新时代价值,国际海事组织海事亲善大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提出“六个聚焦”——

    聚焦航海科技创新,为强国建设服务;聚焦航海文化“短板”,实现陆海文化协调发展 ;聚焦海员资源 短缺的问题,确保海员队伍的稳定;聚焦航海安全,保障海上运输通畅;聚焦和平发展,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赋能航运强国建设。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如今的中国已阔步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2019年和2021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规划纲要》,指导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与会嘉宾们认为,传承和赓续历久弥新的航海精神,将为航运强国、交通强国的实现提供强大力量之源。

    向海图强 探索新时代航海精神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数十载栉风沐雨,数十载春华秋实。航海文化和精神力量的感召也在奋斗不息的航海征程中有着现实写照。

    “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 拓精神是‘航海文化’与‘航海精神’的底色。”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以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为例,深刻阐述了“航海文化”与“航海精神”。

    翁孟勇介绍,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环境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水运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始终伴随着争论、怀疑。而一代又一代航海人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解决了一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施工装备和工艺的创新方面,首次在我国大型水工工程中 应用GPS测量定位技术,取代了传统测量手段,整治建筑物全部水上作业实现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研制开发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专用作业船机6类27(艘)台。成套技术创新74项,其中原始创新49项,重大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

    伟大的航海精神亦会在实践中得到传扬。

    “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是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现实需求,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需要。”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认为,要深入探索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的实践路径,做到思想更加解放、目标更加卓越、改革更加积极、落实更加有力。

    郑少南提出,从国家层面来看,要按照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部署要求,完善新时代航海精神的构建机制和管理体制;从行业发展来看,要不断夯实海洋文化内涵,增进行业自信;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加强教育普及,营造全社会关心海洋、热爱海洋、经略海洋的浓厚氛围。

    具体到航运物流发展,上海海事大学校长、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专家黄有方也看到了文化的引领价值。他从环境保护、合作共赢、人类协同、文化管控、精神生活等五个方面的价值理念,勾勒出了“航运物流+绿色、航运物流+共享、航运物流+全球、航运物流+智慧、航运物流+艺术的时代趋势与发展路径。”

    中交集团一直致力于创造与守护航海文化和交通文化。中交集团副总裁周静波介绍,自 1897年“海河工程局”成立,1905年浚浦工程总局成立,该集团承担了我国几乎所有沿海等级以上码头的设计建设任务,承建了我国所有亿吨以上大港的深水航道,掌握了在世界上任何地点建设港口的能力。与此同时,一大批“一带一路”标志性港口工程相继竣工,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此外,中交集团制造的岸桥等港口装备已进入全球一百余个国家,推动更多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 ‘十四五’时期,中交集团将聚焦大交通、大城市,立足海内外、立足江河湖海,为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中交力量。”周静波说。

    代代相传 航海人奋力拼搏逐梦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运工程技术与中国港口航运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港口吞吐量仅500万吨,如今,仅山东港口东营港去年单月吞吐量就超过570万吨,世界吞吐量前20个港口,中国占了15个,世界前10位集装箱港中国占了7位,上海港已经稳居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地位10年。

    “这背后除了技术发展进步,更是中国水运人付出的巨大努力,它包含着水运人的坚韧不拔和默默奉献的点点滴滴。”翁孟勇有感而发。那群人,书写着彪炳史册的航海答卷;那群人,诠释着可敬可叹的航海精神。

    黄镇东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水运职工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的壮举。彼 时,长江沿线交通部门组织了10万船工和大小木帆船27万多艘、拖轮5艘、驳船35艘,帮助几十万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堑,获得“七一”勋章的马毛姐就是当年其中一员。

    黄镇东还细数了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勇立潮头的航海人——

    袁庚,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形成了改革开放的“蛇口模式”,铸就了“敢想、敢言、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蛇口精神;杨怀远,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小扁担精神 ”,是水运人“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贝汉廷,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船长,于1978年12月12日,驾驶“汉川轮”在地中海对狂风暴雨中遭受海难的塞浦路斯籍货轮“艾琳娜斯霍浦号”进行救助,受到国外同行业广泛赞誉;严力宾,雷锋式优秀船长,在1989年“武胜”轮火灾中,冲入机舱,启动轮机房的应急消防泵灭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2岁……还有抓斗大王“包起帆精神 ”“华铜海精神”“ 青岛港精神”;“振超效率”和“振超工作法”创造者许振超;“蓝领专家”孔祥瑞;“港机之王”管彤贤;“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姚泽炎;“全国最佳灯塔工”叶中央……他们,刻画出一幅中华航海人群像。

    黄镇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有 了更多个“他们”——许立荣,从水手到世界最大航运集团的掌舵者,提出“以上海为龙头,连接沿海,向内陆腹地延伸”的发展战略,打造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水运交易市场,成功领导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改革重组,并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着力打造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海洋运输通道和物流通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林鸣,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带领团队精确 勘测,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将沉管隧道的精度整体控制在5厘米,远高于国际上一般控制在15—25厘米的水平,在中国深海工程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

    “ 拼搏、科学、和平、合作、爱国是中华民族万年历程中所创造的伟大航海精神。”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中华航海人正是这伟大航海精神的锻造者、传承者与革新者。论坛上,行业大咖们 凝聚共识,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航海文化的精神内涵。日久岁深、底蕴厚积 ,一种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行业特征的航海精神,如灯塔,似航标,源源不断地激发着新时代中华航海人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航海精神托举蔚蓝梦想。一次次求索、一次次历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崭新的卷轴正等待他们豪迈挥笔。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