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阅读

    凝心聚力 擘画蓝图

    10月15日至16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举行了科学技术创新论坛、企业家论坛以及可持续交通发展与消除贫困、民生和经济复苏;可持续交通与区域发展;可持续交通与互联互通(包括农村地区和特殊处境国家);可持续交通与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及抵御;可持续交通与政策;可持续交通与可持续城市6场主题会议。

    “硬联通”与“软联通”携手并进

    交通是经济脉络、文明纽带,是全球互联互通的基石。10月15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举行了科学技术创新论坛和三场主题会议,各国代表们聚焦科技创新、消除贫困、经济复苏、区域发展、互联互通等议题,为推动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科技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赋能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交通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给物流供应链带来巨大挑战。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助理秘书长斯帕托利萨诺表示,疫情之下也出现了很多颠覆性的交通运输服务,进一步倒逼了交通科技的创新。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为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一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表示,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推动交通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装备制造、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将交通打造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以科技创新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赋能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加拿大创业公司穿梭宝首席技术官、联合创始人瑞安·詹曾就介绍了他们专为城市间的运输设计最新项目,该公司设计出一种时速超过100公里的地下交通工具,并且完全由纯电驱动,目前正在美国、欧洲等地寻求立法批准。

    新技术驱动下,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源变革也加快脚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氢能汽车,在交通行业积极进行脱碳化。”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理事长顾问中村道治看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

    澳大利亚珀斯科廷大学可持续教授彼得·纽曼认为,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将带动可持续交通快速发展。他介绍,澳大利亚正在共享出行、公共交通等领域同中国开展合作,“我们也要在智慧系统中整合优化更多创新技术,为推进2030年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目前已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介绍,中国还将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装备,加大新一代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技术创新,积极推进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应用,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可持续交通发展中,数字化也成为新趋势。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子宇介绍,目前,该集团全力在国际标准制定及应用、智慧港口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贡献“中交智慧”。

    “我们需要运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新技术来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实现交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环境友好交通运输体系,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徐浩良表示。

    王志清建议,以基础设施建设、养护技术升级为抓手,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系统韧性;以智慧交通建设为依托,持续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推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以绿色智能技术发展为目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拓展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空间。

    让全球共享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

    在消除贫困、服务民生和经济复苏方面,交通确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主题会议中,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应该要全球共享。

    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离不开交通发挥的先行者作用。“中国政府将交通扶贫作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介绍,中国政府通过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通硬化路、直接通邮,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和普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持续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实现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

    “中国邮政拥有5.6万个邮政网点和60多万处便民服务站,服务范围覆盖中国所有城乡。”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俭介绍,中国邮政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相结合的双向流通渠道;对农村网点不断叠加综合便民服务,让广大农村群众得到更加均等化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持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道路和高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的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20万公里,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的目标;中国高铁运行里程达到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行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国家名片,有效支撑了服务民生和脱贫攻坚。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促进农业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科学家伊斯玛罕·埃洛阿菲表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实现农业生产地和市场的联通,从而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伊斯玛罕·埃洛阿菲呼吁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合作形成手拉手倡议,结合各方力量,真正实现全球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助力减贫。

    亚洲开发银行交通运输业集团首席执行官詹姆斯·莱瑟表示,目前,全球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没有办法享受到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

    国际道路联合会主席比尔·哈尔基亚斯指出,针对“不让任何人掉队”这一目标的交通项目对于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建议各国政府根据国情来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结合实际需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拓展交通运输网络,提供具有可负担性和可行性的交通解决方案。

    “进一步推进可持续交通议程,我们要超越惯常做法,所有利益相关方要通力协作,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认为,需要全球合作并提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技术本身是无法实现可持续交通的,还需要管理、治理、政策法规以及公众各界的参与。”

    促进跨区域要素“自由流通”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们的跨境运输成本上升25%以上。”联合国副秘书长、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表示,亚太地区应当团结起来,调整交通联运方式,加强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智能便利化、跨境物流建设,加强区域互联互通。

    国际道路运输联盟秘书长翁贝托·德·布雷托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货运司机为了跨越国境常常需要等待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他认为,互联互通才能应对当前的卫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这需要全球领导力和全球性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边境地区要加强协同。

    “交通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世界成‘地球村’。”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汪洋表示,要发挥可持续交通对促进世界繁荣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降低物流成本,以可持续交通促进跨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流通。汪洋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交通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形成我国区域间、城市群间、省际,以及连通国际运输的主动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促进互联互通和区域发展。

    “推动各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对外开放,尤其要加强制度规则的开放,共同建设全球交通开放创新发展之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呼吁。

    欧洲城市和地区创新交通解决方案网络秘书长卡伦·凡克卢森认为,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长期目标,不仅要突破短期政治选举的周期,更要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积极探索新型公私合作模式,共同构建可持续性的交通生态系统。

    “要倾听交通使用者心声,同时继续改进道路的设计、建设、运营等方式。”世界道路协会主席克劳德·范·鲁滕说。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副秘书长伊莎贝拉·杜兰特表示,疫情凸显了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要保证跨境进输正常运营,运输部门就要高效运行,要加强互联互通,加强韧性,在多领域进行协同。她介绍,“在东非的北部和东部走廊,我们建立了关键的工具,加强公司的合作形式,推运物流的发展,帮助上百个国家实现海关运行的现代化,为他们在贸易便利化领域提供智慧的解决方案。”

    互联互通是发展可持续交通的关键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在一段时间内阻隔了我们的相聚,但阻挡不了国家间、区域间互联互通合作进程,阻断不了我们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心。”国家铁路局局长刘振芳表示,互联互通是发展可持续交通的关键,中国交通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让“地球村”更加和谐、美好、幸福。

    在加强互联互通方面,非洲已经在行动。北方走廊过境和运输协调局执行秘书奥美·尼亚兰迪介绍,北方走廊就是这样一条通道,它是很多非洲内陆国家的海外贸易通道,正是因为这条走廊,减少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让非洲的货物远销海外市场。

    据“繁荣之桥”首席战略官克里斯蒂娜·巴斯托介绍,“繁荣之桥”项目已经让几千个社区受益,“我们改变思考方式,建立公平的包容性的项目,在大规模范围内解决农村发展的互联互通问题。”

    互联互通的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联合国副秘书长、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考特尼·拉特雷表示,加强交通的便捷连通、互联互通是所有欠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巨挑战,农村地区的联通不足,道路处于原始阶段,货运处于极度欠缺情况,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欠缺,小岛屿国家面临外部冲击非常脆弱,贸易处于劣势,新冠肺炎加剧了以上的问题,供应链遭到破坏,跨境贸易出现了大量的延迟。他呼吁,各国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建设多元包容、稳健韧性的经济方案,让发展中国家、弱势国家在互联互通中能够获取资金和资源开展建设。

    “拉丁美洲绝大部分货物的运输通过农村公路,所以我们着力提升农村地区走廊的互联互通,在金融和技术方面双管齐下,取得了很大成效。”拉丁美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安东尼奥·皮涅罗说。

    国际农村运输和发展论坛主席达南·帕里克西特认为,在农村地区,应该采取更多优惠政策和举措,去真正地造福民众,在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维修、维护运营工作的同时,要保证从事道路维修和维护工作的工人获得必要的资源开展工作,降低他们的工作成本。

    近年来,中国也一直在为可持续发展互联互通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中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97个国家,建设了一大批精品交通基础设施。比如中老铁路,让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带动当地就业超过两万人次,今年12月通车后,更将显著改善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大运力、低成本、绿色低碳的铁路客货运输通道,对促进沿线城镇化发展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带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法律顾问于腾群说。

    “中国在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过程中,从‘硬联通’看,按照现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加快推进‘十纵十横’综合交通大通道建设,协同推进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建设,有效串联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和主要城镇化地区,不同运输方式一体衔接水平不断提高;从‘软联通’看,我们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促进不同运输方式、运输标准、规则的衔接,推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运输链、物流链组织能力提高,物流效率显著提升,成本不断下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司司长罗国三说。

    “在数十年中,我们制定了海事安全规则和原则,保障了船舶遇险率下降。在互联互通中,海运已经开启了脱碳的进程,推出了政策框架,要在2050年之前实现关键的减排目标,确保能够支持低碳发展。”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认为,目前面对气候变化挑战,需要在各个行业、产业去减排,其中也包括交通运输领域,海运也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加大互联互通的链接程度。

    可持续交通的发展也应当打通最后一公里,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我们必须提高基础设施的可通达性,尤其对需要额外照顾的残障人士,在互联互通建设中有妥善措施安排,让残障人士可以自由地出行,这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讲也是很重要的。”防盲基金会会长克坦·科塔里说。

    探索合作发展路径

    全球近1/4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交通,可持续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10月16日,在主题为可持续交通与绿色发展的主题会议上,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和助理秘书长塞尔文·哈特表示,目前全球减排力度仍显不足,非常紧迫的需要去碳减碳,以在未来十年实现交通可持续性。

    目前,全球各国正在行动起来,积极构建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绿色”朋友圈,构筑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经验”可为他国提供借鉴

    10月16日,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表示,中国在可持续交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证明可持续交通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性环境危机,至关重要的是团结合作,关键是对可持续交通的落实行动。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宣言。这充分彰显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能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明显加强。

    未来,中国还将配合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落实碳强度降低的标准性的指标,强化目标导向作用;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协同增效,科学谋划全国的减碳降碳路径;研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建立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定制气候变化履约能力检查;坚持多边参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减排取得技术成果。

    合力推动新型能源应用

    “可再生能源不能被忽视,应当将其作为可持续交通的衡量指标之一。”REN21项目经理及分析师汉娜·E·默多克表示,在交通行业中,95%都是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消耗中要增加可再生比例,而过去十年,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只增加了百分之一,未来要增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胡安·卡洛斯·撒拉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经济复苏有了绿色转型的路径,要促进电动和氢能的飞机技术发展,可再生生物燃料的生产,让公民、社会、政府共同参与,打造创新平台,切实推动减少碳排放。

    乌珀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院运输与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负责人奥利弗·拉认为,电动交通运输方案越来越重要,这有利于促进去碳转型。希望有更多的能源节约型电动交通运输方式能够投入使用。“我们构建全球电动汽车的平台,得到欧盟的支持,同亚非拉美国家合作,和当地政府共同拿出电动运输解决方案,促进交通运输服务可持续发展,分享互联互通性,分享电动车的好处。”奥利弗·拉说。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执行主任德鲁·科贾克表示,无论电池、充电桩、氢气加气站,都需要政府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也要相关方共同参与,要确保脆弱群体可以共享这些基础设施。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付刚峰表示,全球贸易近90%的运输任务是能源密集度最低的运输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是海运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海运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海运业应成为绿色发展的先行和关键力量。目前,中远海运集团正联合各方开展长江纯电动船舶示范项目,将实现运输全过程的零碳排放。

    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及持续性低碳交通合作委员会(SLOCAT)秘书长马鲁莎·卡达玛表示,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是碳排放第二大来源,需要制定更精心的计划,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降低碳排放。同时,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中受到最大影响,需要向他们提供技术,加强合作。

    南太平洋大学,密克罗尼西亚可持续交通中心科学和技术顾问彼得·纳托尔认为,在可持续交通发展生态圈中,一些小的岛国很难获得关注,他们没有高效的公路和高铁系统,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项目协调高级主任丹尼尔·维奥莱特表示,交通行业去碳化十分必要,要实现联通和互动,促进全球交流合作。到2050年要确保实现脱碳目标,这需要更加韧性的交通体系,各国需要找到自己的路径和重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空气质量和机动车领域的主管领导罗布·德·容表示,在可持续交通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应当得到关注,中低收入国家不要被落在后面,要为这些国家提供更多的支持,如技术转移、金融投资等。同时,应当增加区域平台,让各国都能走在一起进行合作。

    把脉政策发展走向

    万物得其本者生,万事得其道者成。10月16日下午,在“可持续交通与政策”主题会议现场,主持嘉宾、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表示,推动可持续交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顺应全球交通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也将为全球团结抗疫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来自全球经济体、欧洲银行、运输协会、联合国组织等的嘉宾进行了线上线下交流,共商可持续交通政策发展走向。

    政策不是理论 政策是现实

    冯正霖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着力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政策体系,不断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纲要》等文件,以规划引领为交通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坚持多方共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组成合力,构建协同高效,共同参与的可持续交通治理新格局。推动《铁路法》《公路法》《港口法》《海安法》《民航法》《邮政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投融资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了开放的交通投融资市场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政策不是理论,政策是现实,这不是在实验室做决策。”国际运输论坛(ITF)秘书长金杨泰表示,在2015年,各方达成一致,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当前,全球国际社会都在探讨可持续发展议题,特别是交通需要什么样的立法,要鼓励可持续交通的供给和需求,交通转型不能延续传统的基础设施,要探索实现生命周期管理,并在可持续发展中保证农村和脆弱群体的需求得到保证。

    政府要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

    推动全民可及的绿色交通,政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要构建可靠稳定的融资渠道,这需要产、学、研各方都参与其中。

    “我们是认真的”机构组织政策经理苏菲表示,“在当前的法律和机制下,我们要保障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我能感觉政府的支持是非常强劲的。”从国家层面要兑现2030目标,保障国家自主承诺要转成地方政策和行动。比如欧盟的绿色新政,拆分成五十多个打包政策,涵盖了新能源汽车、二氧化碳减排、公共交通转型等,考虑到全球遇到的能源危机,这些政策倡议非常必要。到2040年,公交和货运车要实现零排放,在公共采购中强调新能源车辆,降低采购费用,妥善制订刺激政策。推广公共交通和铁路出行,鼓励步行和骑行,保证在发达国家电动车转型的过程中,不会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新的负担。

    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ITF)斯蒂芬·科顿表示,公共交通对于国家而言非常重要,对于工人而言,公共交通是非常宝贵的财产,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认识到要投资公共交通,将创造几百万的就业岗位,预测到2030年能创造460万个就业岗位,碳排放将降低50%,形成可持续的供应链,其中,海运必须是转型中的重中之重。要建立更多的基建项目,交通方式低碳化,必须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入,确保他们也能参与讨论,采用新技术解决目前的挑战。

    运输和发展政策协会(ITDP)希瑟·汤普森建议政府要出台奖惩机制,以鼓励公共交通零碳出行。她表示,要保障城市公平便捷的交通,政府需要有奖有罚,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行,以解决城市越来越严重的拥堵问题。“我们的活动目标是在150个城市推广骑车活动,并希望能有更多不同的商业模式参与到电动车项目中,以期进一步推动零排放的出行方式。”

    创新交通投融资政策

    近年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受益于有效的投融资政策。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石宝林分析,创新交通投融资政策,要以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方筹资、风险可控为政策导向,大力开展投融资政策创新,有效保障交通发展的资金需求。

    石宝林介绍,2012年至2020年底,1.46万亿元中央资金的投入,带动近6万亿元公路水路投资。近年来,发行政府专项债券,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立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还积极探索发展路衍经济反哺公路建设等新模式。截至2021年6月底,交通PPP项目占全国PPP项目投资总额的33.9%。

    同时,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设施。通过市场化融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减少了当期政府支出,腾出更多政府资金投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至2020年,中央政府加大农村公路资金投入,仅安排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的车购税资金占同期全国公路建设车购税资金的60%以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35万公里,贫困地区已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和通邮路,解决了6亿贫困人口的交通出行问题。

    欧洲投资银行副行长克里斯·彼得斯认为,交通运输是最主要的碳排放部门之一,占所有能耗30%,其中有90%依靠石油,现在与五十年代大有不同,新技术新模式转变了人们出行和生活方式,如果没有正确的投资方案,情况将会恶化。10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发行了首只15年期绿色债券,共筹集120亿欧元用于27个欧盟成员国的绿色和可持续投资。欧盟委员会称,这只绿色债券获得超过1350亿欧元认购,市场需求和发行规模均创下全球纪录。

    推进“铁水公航邮”深度融合

    “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之所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得益于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相关政策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表示,近年来,中国整合了铁道部、交通部、银行总局、国家邮政局,重组成立了交通运输部,从而推进了铁、公、水、航、邮深度融合,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和运输效率。与此同时,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中国不断制定和修订交通政策,以支持绿色交通的发展。

    傅志寰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城市交通方面,着重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大力发展绿色运输装备,铁路运输重点建设电气化铁路,已经达到72%,减少了柴油消耗。公路运输,注重推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600万辆,居世界第一位。主要港口基本实现了岸电全覆盖,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加快智能交通建设,以提升运输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同时,基于车路协同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共享单车,深受群众欢迎。例如,这些政策对于治理汽车运输的超载、支持大众货物运输,从公路向铁路、水路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在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框架下,将加强智能交通、绿色交通、高速铁路以及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际交流。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共谋可持续交通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对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影响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至关重要。

    10月16日下午,在“可持续交通与可持续城市”主题会议现场,主持嘉宾、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表示,各方需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应用,以可持续交通为抓手,共同打造可持续城市,共创共享美好未来。来自国际公共交通协会、国际道路评估组织联合国组织等嘉宾进行了线上交流。

    倡导环保自由行

    戴东昌表示,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担责任。当今,中国政府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优化运输结构、加强省级联通,推进城市群建设,通过开展公交都市建设,升级公共交通服务、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引导公众绿色出行,通过城市综合交通治理、规划城市服务业,打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交通。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完善研制政策,提升配套产业链,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绿色。引导网约车、共享单车规范发展,满足公众多样化出行的趋势。

    “没有一个城市能靠一种交通方式生存,还需要乘坐公共交通的联合交通工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仅关乎环境保护,它还需要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奥尔加·阿尔加耶罗瓦女士希望通过大会,鼓励成员国成为联合国安全公约的缔约国,并制定适用和执行安全条例的规定,同时将与成员国和所有发展伙伴密切合作,帮助实现可持续交通和可持续城市。

    世卫组织总干事(TBC)谭德塞·阿达诺姆先生提出,通过联合国区域委员会,引导各国制定十年计划,建立健康的城市环境;支持快速健康的能源环境及增加使用清洁燃料和运输方式。

    鼓励交通多元化

    交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在1992年的里约地球峰会上就得到了认可。而可持续交通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多项目标更是直接相关,是实现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撑和必要条件。

    国际公共交通协会(UITP)秘书长(突尼斯)穆罕默德·梅兹加尼先生表示,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需要加大对交通领域的投入。面对当前道路交通面临的问题,鼓励大家结合所有的交通方式,推动实现可持续交通。

    “每年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确实非常惊人,甚至超过新冠肺炎疫情。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以确保道路安全。”联合国秘书长道路安全特别代表(法国)让·托德先生谈到。未来我们更加需要结合不同形式的交通,需要结合有效性、速度、质量、可协调性等多个因素发展交通。

    助推高质量发展

    未来,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自行车作为城市可持续健康的交通工具,作用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大多人来说更实惠、更环保、更有益于身心健康。”欧洲自行车联合荷兰和美国首席执行官(ECF)吉尔·沃伦女士说,当前,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优先考虑自行车作为可持续和健康的一部分流动性组合,建立高质量安全的骑行基础设施。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理事麦慕娜·莫哈德·沙里夫女士表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7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找到适合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办法,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服务和机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种挑战,政府在保障公共交通的运营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呼吁各国应该专注于公共交通系统,与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基础设施相结合。联合国人居署将继续支持各国政府,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安全和更具包容性的环境。

    “对城市交通新业态探索研究发现,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过几年发展,已基本形成规模,对方便群众出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级巡视员赵泽生表示,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意见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明确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倡导绿色出行、有序发展、共享交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等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未来,将做好优化城市路网,积极推动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启动发展。

    “交通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到来,未来的城市交通系统应该是个预约系统。”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表示,未来将建立一个高碳出行方式的替代选择,为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发展增添多元活力。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