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阅读

    人才缺口近30万 造船大国将如何生“才”有道?

    在全球造船业的版图上,中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和不断攀升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造船大国。然而,随着这一辉煌成就的,是人才短缺这一严峻问题的浮现。据权威预测,到2025年,中国造船业将面临近30万的人才缺口,这一数字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9月13日,数位与会专家在第三届中英海事服务与人才发展合作论坛上一致认为,为了有效缓解中国造船业的人才短缺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高质量推进各类人才的贯通培养,以持续推动船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世界上每完工两条船,就有一条由中国建造”

    江苏南通是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在这里的船厂,每一个船坞都停放着建造中的船舶,据当地造船厂介绍,现在接到的造船订单已经排到三四年后了。同样,在江苏泰州,5000多米的码头岸线,几十艘新船正在建造,这里年造船生产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连续多年位居造船行业的全球前十强。

    这仅是中国造船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也不例外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三大指标均实现同步增长。多家船舶企业的在手订单已排至2027-2028年。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包括‌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已实现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的国家。市场份额超过50%,也就是说,世上每两条船完工,就有一条由中国制造。

    中国造船业不仅在规模上达到了全球第一,在技术水平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新承接订单中,高技术、高价值船型的占比越来越高。2023年,我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7%,2024年上半年,这一指标继续突破,达到了74.7%,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业界普遍认为,全球造船市场进入周期性增长时期,我国造船业多年积累和发力绿色船型等多重因素稳固了我国船舶工业全球的前列地位。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船舶企业硬实力的增加,逐步跑赢了日韩两国船企,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场中变得更为突出。

    船舶行业人才缺口逼近30万

    随着全球航运更新换代,市场需求激增,中国造船业进入新一轮周期性增长。船厂里,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一艘艘巨轮在这里诞生,驶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这繁忙的景象背后,人才短缺的问题却日益凸显。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达26.6万人,其中大部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造船业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争夺战。

    缺人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一轮周期。2008年至201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造船市场整体低迷,导致大量船厂关停倒闭,人才流失。如今,随着订单量的大幅增加,生产任务加重,用工需求快速增加。无论是生产管理岗、生产设计岗,还是现场工人,都急需新鲜血液。以国内某骨干民营企业为例,2022年用工量约1万人,其中装配工约2700人、电焊工约2500人,2023年用工需求增加到11000人左右。技术含量越高的工种,缺口越大。部分船舶企业的装配工、电焊工两个工种的用工缺口甚至接近30%。

    值得一提的是,船舶建造总量增加的同时,船型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居全球首位,不仅在油轮、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传统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更在汽车运输船和气体船等新兴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这种船型结构的巨大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船厂的用工需求,船厂对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工人的需求正快速增加。

    同时,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虽然近年来就业率高,但愿意投身船舶行业的却并不多。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船厂艰苦的工作环境、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较高的工作强度吓退,选择了其他行业。

    还有许多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当前教育体系与造船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实践机会等方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造船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目前这类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中船集团统计,目前懂船舶海工制造、懂绿色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卓越工程人才极度匮乏,人才缺口多达6000人/年。因此,精通国际规则制定、海事法律、海事+碳排放、船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却也是最难寻觅的“珍宝”。

    与之形成对照,据韩媒报道,随着全球造船业进入“超级周期”,韩国造船企业正在加速培养技术人才,应对订单大幅增加导致的“人才荒”。

    生“才”之道

    面对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包括政府、企业、学校、以及行业有关机构正在协同发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改善现状,为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民俊认为,中国造船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为海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也催生了对高技能海事人才的大量需求。

    英国驻华贸易副使节施睿耀对此表示,英国已和中国在国际工程师培养、认证等合作上有实质性进展。“我预计将有更多的中英机构和企业将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中英海事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为民认为,南通之所以能成为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说到底还是要靠各类人才的驱动。”近年来,南通在江苏省内率先以人大立法形式,始终坚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在升级迭代政策中助力企业转型、助推了船舶海工产业蓬勃发展。今年1—7月,全市造船完工量316.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订单量78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手持订单量2127.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

    在本次论坛上,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副总经周旻通过公司案例,探讨了在国际化大趋势下培养中国造船人才的途径。周旻介绍,该公司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育”方式,从外部引进专家、专业团队,在内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人才,按实际需求培育技能工匠,着重发力管理、专家、技术、技能等四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取得成效。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了国家级航海技术专业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大批校友在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中成长为行业翘楚。”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吴丽华在论坛上说。

    造船人才辈出的江苏科技大学,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投身于船舶领域最新技术的研发,每年有大量船舶领域专业的毕业生带着新技术走进“通泰扬”产业集群乃至全国主要船企。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周宏在论坛上分析认为,这得益于学校构建的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真正把研发做在企业里、把论文写在产品上”。近年来,该校已与江苏船企合作研发新船型30多种,为企业新增利润近250亿元。

    周宏还介绍了学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独特经验。该校聚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江科大样板间”。目前,“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在行业高校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工程师的素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显著。”周宏说。

    知音不易,人才难得。针对船舶行业用人单位“高端人才稀缺如大海捞针”的困惑与无力感,我国唯一一家以人力资源服务为核心主业的央企——中智集团,其旗下中智科技人才公司的专业外包负责人谢风鹏表示,该公司已组建了全球科技人才库,基于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打造的“海事人才国际化教育服务平台”——KnowMi紧密合作,对造船行业新兴岗位进行细分,契合行业高端人才发展需求,搭建船舶行业高端人才挖掘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有效提升船舶行业人才选拔的高品质和匹配度,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宋兵 朱智凤 谢坤烜)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