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铁路

    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正在研究

    日前,在2021(第三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透露,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亟需标准支撑,目前钢铁行业已专门成立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正支撑研究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有效支撑行业发展

    李新创表示,“十三五”期间,在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等方面,行业已有标准支撑和引领了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原质检总局牵头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发布相关标准300多项,有效支撑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和高耗能落后装备退出。

    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文件,“地方标准的制定支撑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区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李新创说。

    钢铁产品和服务方面,《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发挥标准对行业质量提升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提高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标准,支持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应用示范。

    李新创表示,“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加强先进团体标准有效供给,提升现有标准技术水平,有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升级。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支撑的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团标委(SSEA)研制发布了百余项团体标。其中,《柔性显示屏用超薄精密不锈钢带钢》《喷射成形高速工具钢》等团标入选工信部“百项团标应用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钢铁产品质量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等。

    加快标准升级步伐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冶金发展路径,关系到未来我国钢铁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碳中和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李新创指出。

    资料显示,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一半以上,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

    国际标准化组织前主席、星闪联盟理事长张晓刚表示,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应着力解决产业技术基础问题,另一方面应重点解决产业质量技术基础问题。“从具体解决方案来看,一是用标准+检验检测结合数字技术,实现产品质量均等化,从而实现数据互认;二是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实现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化。”

    李新创透露,目前,钢铁行业已专门成立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正支撑研究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李新创认为,钢铁行业“十四五”时期应积极开展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一是研究并构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按照体系框架要求逐步有序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二是着眼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满足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的需要,立足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在追求高标准中创造更多优质供给;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节能、节材、节水及减排等标准的制定实施,加快标准升级步伐,通过标准严起来、高起来、快起来,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纲认为,在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深刻变革中,团体标准将扮演重要角色,需加快推进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体系的形成。

    “‘十四五’时期,钢铁行业将加大先进标准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标准化对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让钢铁行业成为标准支撑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展的典范。”李新创表示。

    (新媒体责编:qiaoyida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